什么叫得民心者得天下?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里的民心就相当于人和。做一件事要想成功,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第1是天时,第二是地利,第3是人和,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句话是谁说的
原文: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敺鱼者,獭也;为丛敺爵者,鸇也;为汤、武敺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敺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於仁,终身忧辱,以陷於死亡。……” (《孟子.离娄上》)
注释:
(1)孟子(前385年?-前304年?)名轲,字子舆,一字子车,子居,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著有《孟子》一书。有《孟子》七篇传世,为儒家经典之一。孟子师承子思,继承、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性善论是孟子学说理论的出发点,其主要主张有“仁政”、“王道”理论
(2)“桀纣之失天下也”,“之”字标志“桀、纣失天下”没有独立性。
(3)“失其民也”,由於失去了他们的人民。“其”,指代“桀纣”。
(4)“失其心”失掉了民心。“其”,指代“民”。
(5)“得天下有道”,“道”,途经,方法。
(6)“得其民”,“其”,泛指想要得天下的人。
(7)“斯得天下矣”,“斯”,则,就。
(8)“所欲与之聚之”,“所欲”,所想要的东西。“与”在这裏同“为”,替。“为之聚之”,替他们聚积起来。前一个“之”字指代“民”,後一个“之”字指代“所欲”。
(9)“所恶勿施尔也”,“所恶”,所厌恶的东西。“施”,施行。“尔也”,语气词连用。
(10)“民之归仁,水之就下,兽之走圹”,“归”,归向,归附。“仁”,指有仁德行仁政的君王。“就”,走近,趋向。“走”,跑,奔向。“圹”,原野。
(11)“故为渊敺鱼者,獭也”,所以替深池驱赶来鱼的是水獭。“渊”,深池。“敺”同“驱”,赶。
(12)“为丛敺爵者,鸇也”,替森林驱赶来鸟的是鸇。“丛”,树林,森林。“爵”通“雀”,鸟雀。“鸇”,一种像鹞鹰一样的猛禽。
(13)“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好”,喜好。“仁”,指孟子所主张的仁德、仁政。
(14)“则诸侯皆为之敺矣”,那麼其他诸侯就都替他(把百姓)驱赶来了。
(15)“虽欲无王,不可得已”,“虽”,即使。“无”,不。“王”做王,统治天下。“不可得”,不可能。“已”,语气词。
(16)“艾”,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制成艾绒,可供针灸用,收藏愈久,疗效愈好。“七年之病”、“三年之艾”的“七”和“三”都是表示多的序数,不是确指“七”和“三”。
(17)“苟为不畜”,如果,假如。“畜xu”,积聚,贮藏。
(18)“苟不志於仁”,“志”,志向,在这裏是“专心致力”的意思。
(19)“忧辱”,忧愁受辱。
(20)“以陷於死亡”,“以”,以致。
译文:
孟子说:“夏桀、殷纣失去了天下,是由于失去了他们的人民;失去了他们的人民,是由于失掉了民心。得到天下的途径是:得到人民,就得到天下了。得到人民的途径是:得到民心,就得到人民了。得到民心的方法是:人民所想要的东西,就替他们聚积起来,人民所厌恶的东西,就不要施行。人民归附有仁德、行仁政的君王,就如同水走近地处,兽奔向圹野。所以替深池驱赶来鱼的是水獭;替森林驱赶来鸟的是鸇;替商汤和周武王驱赶来百姓的是夏桀和殷纣。当今天下君王有喜好仁政的,那么其他诸侯就替他(把百姓)驱赶来了。即使不想称王天下,也不可能了。现在想要称王天下的人,就像患病多年想用贮藏才几年的艾来治好病一样。假如不聚积仁德,那是一辈子也不会得到天下的。如果不专心致力推行仁政,那么就会终身忧愁受辱,以致陷于死亡。……”
简析:
孟子这段言论,总结了殷、纣失去天下是因为失掉了民心,提出了得天下之道是得人民,得人民之道是得民心,得民心之道是与民所欲、弃民所恶。论说了喜好推行仁德、仁政的君王可以自然会称王天下,否则会终身不得天下,乃至忧愁受辱陷于死亡。充分表明了孟子主张仁政的思想。
孟子这段话,论述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一千古不变的道理。其中“得天下之道、得人民之道、得民心之道”非常值得今人借鉴。
此文在论说方法上,层层推进,环环紧扣,间用比喻,从而使论证无懈可击(资料来源网上 文 / 杨柳依依123)
“得民心者得天下”是什么意思?
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就是要顺应时代的潮流,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肯定要随之发生变化,不然就会制约社会的发展了!“水亦载舟,也亦覆舟”,想比大家都熟知这句话吧!水指广大的老百姓,舟指的就是古时候所说的皇帝了,顺应民意者肯定会长治久安,否则可能会出现什么农民起义之类的事,所以有史以来明君都会受到百姓的颂扬,昏君都会被唾弃,遗臭万年!所以要长治久安就得顺应民意,广大的人民的力量是不可小觑的,也应该重视,顺应民意江山就可以长治久安!
这就是我理解的,可能其中也有些狭隘的东西吧!望大家见谅!
为什么说得民心者得天下
因为先有民才有国家,国家是由人民组成的,所以说得 民心者得天下。为什么这句话那么有分量,是因为要想得做的事情都深入民心是多么的不容易,而得天下后维护统治更是不容易,执政者对人民来说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奉献。
得民心者得天下?
得民心是得天下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得民心者可得天下,但不意味着得天下者都是得民心的。
因为得天下的手段很多,比如权臣篡位,典型例子是司马氏篡曹魏立晋,杨坚篡北周立隋。再比如军事政变,典型例子是赵匡胤陈桥兵变。
纵观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通过得民心进而得天下的,只有汉和明。唐朝可以算半个,毕竟李家是关陇世族集团的一员,自身有很高的声望,可以说是自带光环。
题主所提到朱元璋和多尔衮其实都是得民心的
朱元璋在争取天下时,并未屠杀官僚,对官僚集团的清洗发生在他得天下多年以后,也跟争取民心无关。朱元璋在元末争取民心的作为主要表现在召集流民恢复生产,禁止手下将领滥杀无辜,宣传自己代表民族大义等方面。
多尔衮争天下时确实在屠杀平民,不过他屠杀的是汉族平民,对满族平民,则通过实行跑马圈地等方法尽可能的满足他们的利益。所以多尔衮也是得民心的,只不过得的不是汉人民心,而是满人民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墙,推倒了就是桥。"人与人心灵上的距离,就如一堵厚厚的墙,我们只有用真诚去推倒它,才能建造一座沟通彼此的桥。
请你以"沟通"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见闻、看法、信念,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
要求:
①不少于500字;
②题目自拟;
③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1、审好题,选好材。
本题是一个典型的话题作文,要正确理解提示语中"墙"和"桥"的比喻义。在本题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墙","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是"桥"。题目中说,"人与人心灵上的距离,犹如一堵厚厚的墙",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人与人的心灵"这五个字,这里限制了范围,说明我们在选材时应着眼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而不是人与自然或人与动物;"用真诚去推倒它,才能建立一座沟通的桥",说明我们的立意应是用真诚等美德去化解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危机,使人们相互理解,相互沟通。
像《墙》一文,既实写了有形的监狱高墙,又虚写了父女间心灵上的墙,更写了沟通之后那浓浓的亲情。再如《新白雪公主》改编了《白雪公主》中王后与公主想到隔膜相互仇视的蓝本,通过白雪公主用自己的真诚去打动王后,从而真诚相待、友好相处的经过,极好地表现了"沟通"的主题。
2、拟好题目,定好文体。
话题不等于文章标题,本题要求中有"题目自拟"这样一条。俗话说:"题好一半文",一个醒目的标题是一篇作文引人注目的亮点之一。由于话题范围都较大,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不宜把话题直接做标题。拟题的方法有两种,但有一个共同的原则,那就是一定要紧扣我们的材料与中心。一种方法是给话题前面或后面加上修饰语,把大题变小,如《沟通--走向成功的捷径》;另一种方法是标题中不出现话题,而是作文内容或中心的体现。如《新白雪公主》《期望?风铃》《大话孙悟空之沟通版》这些题目,更具有吸引人的力量。
题目要求明确地指出"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我们可以根据角度自选文体,如写自己的经验、体验、见闻用记叙性文体;写自己的看法、信念等可用议论文或随笔形式;还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童话、剧本等。一般来说应该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来写。
写作要求评析
1、一定要紧扣话题。
虽然题目的范围广,可并不是广而无边。其限制就是话题范围,所以在写作时万万不可偏离"沟通"这个话题,另起炉灶,随便写一篇文章来。
2文体一定要鲜明。
文体不限,不是说不要文体,可以把文章写成四不像。小说要体现故事情节,记叙文要体现记叙的要素,议论文要体现议论的要素,书信要有书信的格式等等,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明确文章体裁。
3、构思成文力求创新。
话题作文的命题方式针对于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而言,本身就是一种命题的创新,这种命题的目的就是鼓励学生在作文时创新。这种创新可以体现在下面两方面。
(1)内容的创新。
要求同学们针对话题,创新思维,大胆想象,灵活地选择最能够展示自己的写作能力的内容。比如《大话悟空之沟通版》,就运用非常新奇的想象把孙悟空文学形象放置在现代背景中,体现沟通的主题。
(2)形式的创新。
这主要体现在尽可能地运用与众不同的文体上,中考作文中各种创新体裁的文体也层出不穷,如小标题,日记、书信、童话、小小说、剧本等都是形式创新的有效途径。
得民心者得天下
悠悠中华五千载,我们的祖先在中华大地上生息、繁衍,创造出一段又一段的辉煌,为后人所赞颂。分析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每一段辉煌之中,都毫无例外地闪现着一个盛世明君的身影,像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康熙帝玄烨……他们为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繁荣稳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统治着不同的时代,可他们却印证了同一个道理:得民心者得天下。
刘邦、项羽都是名载史册的英雄,可前者成就了千古霸业,后者却无奈乌江自刎,这难道真如项羽所言"此乃天意"吗?不是,刘邦项羽二人相比,项羽比刘邦更有才能,但项羽他恃才傲物,很少与属下谈心沟通,一意孤行,又兼匹夫之勇,妇人之仁,最终走向了灭亡。相反,刘邦没有突出的.个人才能,但他善于听取各方良言,身边谋士极多,常常与他们交心倾谈,上下沟通,月下千里追韩信就是明证。因此,他可以"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最终成为楚汉之争的胜者。
时间又过了几千年,中华大地上又出现了一位历史伟人--康熙皇帝,他有着比刘邦更为出众的才华,有着比项羽更为强健的体魄,有着比铁木真更为勇猛的军队,照说他可以安安稳稳的坐上龙椅。但是,他却遭遇了关内百姓的强烈的反抗,只因为他是满人,而他治下的却大多是汉人。在汉人的眼中,他永远是夷人,是外来者,因此,各地的反清斗争不绝,这也成了康熙的一块心病。但是,他从未想过使用武力让汉臣服。一次,他去长城察看城墙的毁坏情况,面对早已破落的长城,有的大臣认为要加固,以防来袭,但康熙却坚定地说:"我要修的是百姓心中的长城,这比真正的长城坚固好几倍!"是啊,这是明君的抉择,他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后来,他多次微服私访,体察民情,用自己的真诚打动了无数百姓,终于使百姓臣服,成为一代明君。
"以史为镜,可以知古今。"纵古观今,我们不难看出:成就大业,一统天下,与老百姓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得民心者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