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光祖笔下的张倩女与王文举,有着怎样动人的爱情故事?
郑光祖笔下的《倩女离魂》,讲述了张倩女和王文举指腹为婚,但是王文举需要上京赶考,倩女很想念他,就魂魄离体和他一同赴京。
倩女离魂的母女关系
封建家长制下的母女关系。
《倩女离魂》又称《迷青琐倩女离魂》,是郑光祖的代表作,也是元后期杂剧中最优秀的作品。
《倩女离魂》讲述的是张倩女被父母指腹为婚许配给王文举。
王文举在父母双亡后进京赶考,路过张家所居住的衡州,在王文举与倩女相见时,倩女母亲李氏却让他们以兄妹相称,并且威胁告知不招白衣秀士,须进京谋取一官半职后才能成就这段姻缘。
倩女忧思重重,心神不定,病倒在床,灵魂却离开躯壳,追赶进京应试的王文举,并与他共同生活了三年。
待到状元及第后,王文举便与倩女的离魂一同回到了衡州。至此,倩女的离魂与卧床多年的躯体才翕然合而为一。
郑光祖与《倩女离魂》
郑光祖,“元曲四大家之一”,《倩女离魂》是他的代表作。
《倩女离魂》里的男主角王文举和女主角张倩女本是指腹为婚,只是王文举父母双亡,家道败落,倩女的母亲想悔婚,又不好明说,就让他们先以兄妹相称,并要求王文举去京城赶考,取得功名后再来求亲,这一招《西厢记》里的老太太也使过。
或许母亲只是在为女儿计深远,但倩女不领情,一想只想追求完美的爱情。王文举离开之后,倩女相思成疾,魂魄便离开躯体,追上王文举,陪着他一同赴京赶考,王文举浑然不知,还以为是大活人呢。倩女的躯体留在家,迷迷糊糊的,死又死不透,活又活不过来,急得父母直掉眼泪。
后来王文举状元及第,三年后带着妻子衣锦还乡,倩女的魂魄回到家中和躯体合二为一。至此母亲大人也不再反对,随后杀猪宰羊,大摆筵席,为他们俩成亲。
《倩女离魂》是一部爱情剧,与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并称为元曲四大爱情剧。该剧想象大胆,构思巧妙,通过女主角灵魂一旦出窍,便自由奔放,敢于追求美好生活,但现实的生活中,真实的躯体却被封建礼教死死束缚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感情。
《迷青琐倩女离魂》诗词原文、赏析
迷青琐倩女离魂
郑光祖 [1]
【元和令】杯中酒和泪酌,心间事对伊道,似长亭折柳赠柔条。哥哥,你休有上梢没下梢。从今虚度可怜宵,奈离愁不了!
【 *** 花】我这里翠帘车先控着,他那里黄金镫懒去挑。我泪湿香罗袖,他鞭垂碧玉梢。望迢迢恨堆满西风古道,想急煎煎人多情人去了 [2] ,和青湛湛天有情天亦老。俺气氲氲喟然声不安交 [3] ,助疏剌剌动羁怀风乱扫 [4] ,滴扑簌簌界残妆粉泪抛,洒细蒙蒙邑香尘暮雨飘。
【柳叶儿】见淅零零满江干楼阁,我各剌剌坐车儿懒过溪桥,他圪蹬蹬马蹄儿倦上皇州道。我一望望伤怀抱,他一步步待回镳,早一程程水远山遥。
【注释】
[1]郑光祖:字德辉,平阳(今山西)人,元代著名杂剧家、散曲家,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被后人合称为“元曲四大家”。[2]急煎煎:形容异常焦急。[3]喟然:叹息的样子。[4]疏剌剌:也写作“疎辣辣”、“疎喇喇”,象声词。
【赏析】
最早的“倩女离魂”来源于唐陈玄佑的《离魂记》。后来,元杂剧大家郑光祖辞官归隐,全身心投入戏剧创作,精心编排了这段故事,一部《迷青琐倩女离魂》的悲情戏就这样问世。
郑光祖的“倩女”是因情而差点离魂死去的富家小姐张倩。张倩与秀才王文举从小指腹为婚。王文举父母早亡,家庭落魄,适婚年龄时到张家提亲,不料张母嫌弃王家无权无势,打算悔婚。为了让王文举知难而退,张母便借口说只有他中了进士,才将张倩许配给他。张倩对情感格外忠贞,知道母亲有意为难,便在王文举赴京应试时来到柳亭与他告别,一面勉励,一面诉衷情。
这三段唱曲,便是张倩和王文举在亭中送别的情景。“元和令”一段单讲二人饮酒告别。和着泪饮一杯苦酒,张倩知道就算对王文举说尽千言万语,也不可能将他拉回身边,对方去赶考毕竟是为了自己,她所能做的只有折柳赠他,让他别把自己忘了。张倩怕王文举也做负心人,再三叮咛他不要三心二意,不然她对母亲表示坚持不改嫁就没了意义。
看着王文举的马渐行渐远,她也踏上了马车,但仍在掀帘眺望。“ *** 花”、“柳叶儿”两段里便满含张倩告别之后不舍的情绪。望着古道迢迢,她在西风中垂泪,风过泪干,下一缕泪水又沾巾。“峨眉能自惜,别离泪似倾”,张倩克制住了临别时的泪水,却无法遏止别后的相思。所以王文举离去不久,她便思念成疾。
《迷青琐倩女离魂》此后的三折戏,即是张倩因为相思而离魂、由离魂再到回魂的经过。一开始,张倩只是终日做着王生归来的梦,听到些许动静便趴到阳台上去看。错认了人之后独自伤悲,恨自己不应该在柳亭赶王文举走。就这样在“远浦孤鹜落霞、枯藤老树昏鸦”中,听着长笛一曲,思念情郎,最后她病卧榻上,昏迷不醒。原来是魂魄不听人指挥,跟着王文举的脚步赴京赶考去了。
王文举还以为张倩真的追着自己来了,便高高兴兴地和她的魂魄在京城生活了三年,直到状元及第衣锦还乡,打算正式拜访岳母大人,于是便修书一封给张母。哪知道两人一回到家中,张母便狂奔出来说张倩是妖魅,自己的女儿则快要病死了。王文举闻言,大惊失色,拔剑就要杀了跟在自己身边三年的“人”。张倩一时凄苦,魂魄一下子竟回到了自己的卧房,看到自己的原身形销骨立,不成样子,不禁悲从中来。一时激动,魂魄瞬间又回归身体之内,整个人终于醒了过来。张倩与王文举的结局可想而知,在郑光祖的笔下得到了一个圆满的结局:二人厮守,皆大欢喜。
著名戏曲家郑光祖是谁?
郑光祖是是历史上著名的戏曲家,是著名的元曲四大家之一,他的作品至今仍然是中华民族艺术文化中不可缺失的文化瑰宝。下面是我蒐集整理的著名戏曲家郑光祖,希望对你有帮助。
著名戏曲家郑光祖
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生卒年不详。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后人并称“元曲四大家”。生平甚无记载,只知他“为人方直,不忘与人交,故诸公多鄙之;久则见其情厚,而他人莫之及也”,伶人称他为“先生”,死后由伶人火葬于杭州灵隐寺。其所作杂剧可考者十八种,现存《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无塩破连环》、《伊尹扶汤》、《老君堂》、《三战吕布》八种,其中以《倩女离魂》最为著名,后三种被质疑并非郑光祖作品。除杂剧外,郑光祖还写散曲,有小令六首、套数二套流传。
郑光祖的生平简介
郑光祖,公元1264年出生于平阳襄陵。郑光祖的生平事迹,留有记载的没有多少。我们只是能从钟嗣成的《录鬼簿》中,知晓郑光祖早年以习儒为业,后来曾任杭州路吏。郑光祖“为人方直”,不擅长跟官场人物交往,官场诸公也因此瞧不起郑光祖。这就足以见得,郑光祖为官之路的艰辛与坎坷了。
加上杭州本就是江南水乡,风景秀丽不说,伶人歌女更是随处可见。从小便受到戏剧艺术薰陶的他,也因此开始了杂剧创作。
在经过文学戏剧界的考证我们得知,郑光祖一生中,一共写了18种杂剧剧本,只有《迷青琐倩女离魂》、《醉思乡王粲登楼》、《辅成王周公摄政》、《刍梅香骗翰林风月》和《虎牢关三战吕布》等是至今保留完好的。
除了杂剧以外,郑光祖也写过一些词曲。流传至今的有套数二曲和小令六首。他写的词曲,即景抒怀,不管是写景还是抒情,都非常清新又不失妩媚,对于后世对文学艺术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郑光祖将他的全部天才贡献给了杂剧这个民间艺术,他一生从事杂剧创作的工作,并经过伶人的传播而在民间产生广泛的影响。他的作品经人传唱而不衰,他的生命却是终将逝去。郑光祖死后,伶人将他的尸体,在灵隐寺火葬了。
郑光祖的戏曲特色
以描写青年男女爱情故事为主题的剧本中,《迷青琐倩女离魂》是他的代表作***附图即为此作***。剧本以唐朝陈玄祐的《离魂记》小说为素材,其大致情节是:秀才王文举与倩女指腹为婚,王文举不幸父母早亡,倩女之母遂有悔约的打算,借口只有王文举得了进士之后才能成婚,想赖掉这门婚事。不料倩女却十分忠实于爱情,就在王文举赴京应试,与倩女柳亭相别之后,由于思念王文举,倩女的魂魄便离了原身,追随王文举一起奔赴京城。而王文举却不知是倩女的魂魄与他在一起,还以为倩女本人同他一起赴京。因此,当他状元及第三年后,准备从京城启程赴官,顺便打道去探望岳母,便先修书一封告知倩女的父母,王文举偕同倩女魂魄来到了倩女身边,魂魄与身体又合一,一对恩爱夫妻得到团圆。
清人梁廷柟在《曲话》中称赞此剧曲辞是“灵心慧舌,其妙无对”。王国维则认为:“如弹丸脱手,后人无能为役”。***《宋元戏曲史》***这一作品中的“离魂”情节,虽有唐代小说《离魂记》有关描写作依傍,但对倩女灵魂追赶情人并与之结合的具体描写较小说更为动人,对明人汤显祖的传奇《牡丹亭》的创作也有一定影响。明代崇祯刻本《柳枝集·倩女离魂》之一页。
《翰林风月》全名《㑇梅香骗翰林风月》,写婢女樊素为小姐小蛮、书生白敏中代传书柬,从中撮合而成婚事。故事情节有意模仿《西厢记》。清人梁廷□说:“《㑇梅香》如一本《小西厢》,前后关目、插科打诨,皆一一照本模拟。”***《曲话》***不论从思想内容或艺术手法来看,它的成就比《西厢记》差得多;但也有不少曲词写得意趣盎然,情意独至。明代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极为赞赏,称之“真得词家三昧者也”。清李调元说此剧“虽不出《西厢》窠臼,其秀丽处究不可没”***《雨村曲话》***。不过剧中女主角樊素作为一个婢女,动辄引经据典,作者可能意在写出她是小姐的“伴读”身份,但有些曲文与科白终嫌过于文雅,反而不合人物身份。《王粲登楼》全名《醉思乡王粲登楼》,据东汉末王粲在荆州依刘表、意不自得而作《登楼赋》事,并加以虚构敷演而成。第三折写王粲落魄荆州时登楼赋诗,抒发了游子飘零、怀才不遇的心情,唱词意象悲壮高远、情感真挚,在封建社会引起过不少失意文士的共鸣,因而受到推崇。此剧结构较散漫。剧中所用的“误会法”,即王粲岳父蔡邕故意辱婿,逼令进取,最后经旁人说明,终于以团圆结局。这对后来的《举案齐眉》、《冻苏秦》、《渔樵记》等戏曲都有影响。此剧虽然在剧情、结构方面无甚可取,但词曲工丽,对人物心境的描写却颇具匠心。
他的历史剧中,较有特色的是《钟离春智勇定齐》。这部剧以《战国策》、《烈女传》所记史实为依据,通过战国时期秦、燕、齐三国的矛盾纠葛,塑造出了智勇双全的古代妇女钟离春的英雄形象。剧中的钟离春是齐国的一位采桑女子,她外貌丑陋,但胆识过人,在秦、燕两国合兵伐齐之际,她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辅助齐宣王一举战胜了敌人,使处于亡国境地的齐国不仅转危为安,而且被尊为上国。
郑光祖的历史评价
“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郑光祖,其描写男女爱情生活的剧作,以文采见长,语言典雅,受王实甫影响颇深。其《㑇梅香骗翰林风月》与《迷青琐倩女离魂》两部作品均明显受到《西厢记》的影响,但成就却各有不同。《㑇梅香》可称为元曲的败笔,而《倩女离魂》则堪称杰作。产生此种现象的原因种种,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在学习继承《西厢记》时,采取了两种不同态度:模仿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由此,我们是否也可以这样推论:文学作品只有创新,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继承中的发展。《㑇梅香》在“套数、出没、宾白全剽《西厢》”,前人作此评价未免过严,但基本符合实际。因为它确实过多地表现出模仿《西厢记》的痕迹,因而终于湮灭于盛开的元曲百花园中。而《倩女离魂》则不同,作者并没有满足于《西厢记》已有的成就,而是对其作了一些新的发展与开拓,因而成就了作者和作品的辉煌。
周德清《中原音韵》中举“六字三韵”例和“定格”范例时都引用过他的曲文,称赞说:“美哉,德辉之才,名不虚传”。
钟嗣成说他“乾坤膏馥润肌肤,锦绣文章满肺腑,笔端写出惊人句,解翻腾,今是古,词坛老将伏输。”***《录鬼簿》***明人何良俊甚至以他为元曲四大家之首。
王国维则说他“清丽芊绵,自成馨逸”,与关、马、白“均不失为第一流”***《宋元戏曲史》***。
他们都是从郑光祖作品的语言角度来评论的,难免有失偏之处。其实以郑光祖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生活气息来说,同关汉卿、王实甫作品相比,都较逊色。艺术上也有过于雕琢的弊病。
郑光祖的平生简介
郑光祖从小就受到戏剧艺术的熏陶,青年时期置身于杂剧活动,享有盛誉。但他的主要活动在南方,成为南方戏剧圈中的巨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关于郑光祖的平生简介,欢迎大家阅读!
郑光祖,生卒年不详,字德辉,汉族,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后人合称为“元曲四大家”。所作杂剧可考者十八种,现存《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无塩破连环》、《伊尹扶汤》、《老君堂》、《三战吕布》等八种;其中,《倩女离魂》最著名,后三种被质疑并非郑光祖作品。除杂剧外,郑光祖写散曲,有小令六首、套数二套流传。
人物
有关郑光祖的生平事迹没有留下多少记载,从同郑光祖同期的杂剧家钟嗣成《录鬼簿》中,我们知道他早年习儒为业,后来补授杭州路为吏,因而南居。他“为人方直”,不善与官场人物相交往,因此,官场诸公很瞧不起他。可以想见,他的官场生活是很艰难的。杭州的美丽风景,和那里的伶人歌女,不断地触发着他的感情。郑光祖一生从事于杂剧的创作,把他的全部天才贡献于这一民间艺术,在当时的艺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伶人都尊称他为郑老先生,他的作品通过众多伶人的传播,在民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与苏杭一带的伶人有着紧密的联系,他死后,就是由伶人火葬于杭州的灵隐寺中的。
据文学戏剧界的学者考证,郑光祖一生写过18种杂剧剧本,全部保留至今的,有《迷青琐倩女离魂》、《梅香骗翰林风月》、《醉思乡王粲登楼》、《辅成王周公摄政》、《虎牢关三战吕布》《立成汤伊尹耕莘》、《无盐破环》、《老君堂》、《翰林风月》、《倩女离魂》。其中《立成汤伊尹耕莘》、《无盐破环》、《老君堂》是否确为郑作,尚有疑问。另有《月夜闻筝》存残曲。《哭孺子》、《秦楼月》、《指鹿道马》、《紫云娘》、《采莲舟》、《细柳营》、《哭晏婴》、《后庭花》、《梨园乐府》等9种仅存目。所作杂剧《倩女离魂》最为著名。除了杂剧外,郑光祖还写过一些曲词,留至今日的,有小令六首,套数二曲。这些散曲的内容,包括对陶渊明的歌颂,即景抒怀,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江南荷塘山色的描绘。无论写景抒情,都是清新流畅,婉转妩媚,在文学艺术的研究上有很高的价值。
同许多伟大的艺术家一样,尽管他们的作品数世纪来为人传诵,但他们本人的身世却鲜为人知。郑光祖也是这样,他默默地在艺术园地耕耘,把他的艺术成果奉献给民众,而又默默地离开了这个人世。
生平
中国元代杂剧作家。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附近)人。生卒年不详。江苏南京郑和纪念馆曾任杭州路吏,在钟嗣成《录鬼簿》成书时,已卒于杭州,火葬于西湖灵芝寺。作品数量多,颇有声望。周德清《中原音韵》把他与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并列,后人称为元曲四大家。郑光祖的剧作存目18种,流传至今的有8种,其中《倩女离魂》根据唐陈玄祐的传奇小说《离魂记》改编,是郑光祖的代表作。他的剧作词曲优美,甚得明代一些曲家的称赏。有时化用诗词名句贴切自然,然而也有过于雕饰的缺点。
有关郑光祖的生平事迹没有留下多少记载,从钟嗣成《录鬼簿》中,我们知道他早年习儒为业,后来补授杭州路为吏,因而南居。他“为人方直”,不善与官场人物相交往,因此,官场诸公很瞧不起他。可以想见,他的官场生活是很艰难的。杭州的美丽风景,和那里的伶人歌女,不断地触发着他的感情,他本来颇具文学才情,使他开始了杂剧创作。
据文学戏剧界的学者考证,郑光祖一生写过18种杂剧剧本,全部保留至今的,有《迷青琐倩女离魂》、《刍梅香骗翰林风月》、《醉思乡王粲登楼》、《辅成王周公摄政》、《虎牢关三战吕布》等。
从这些保留的剧目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剧目主要两个主题,一个是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另一个是历史题材故事。这说明,在选择主题方面,他不像关汉卿敢于面对现实,揭露现实,他的剧目主题离现实较远。他写剧本,大多是艺术的需要,而不是政治的需要。
郑光祖一生从事于杂剧的创作,把他的全部天才贡献于这一民间艺术,在当时的艺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伶人都尊称他为郑老先生,他的作品通过众多伶人的传播,在民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与苏杭一带的伶人有着紧密的联系,他死后,就是由伶火火葬于杭州的灵隐寺中的。
除了杂剧外,郑光祖还写过一些曲词,留至今日的,有小令六首,套数二曲。这些散曲的.内容,包括对陶渊明的歌颂,即景抒怀,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江南荷塘山色的描绘。无论写景抒情,都是清新流畅,婉转妩媚,在文学艺术的研究上有很高的价值。
同许多伟大的艺术家一样,尽管他们的作品数世纪来为人传诵,但他们本人的身世却鲜为人知。郑光祖也是这样,他默默地在艺术园地耕耘,把他的艺术成果奉献给民众,而又默默地离开了这个人世。
杂剧特色
从这些保留的剧目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剧目主要两个主题,一个是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另一个是历史题材故事。这说明,在选择主题方面,他不像关汉卿敢于面对现实,揭露现实,他的剧目主题离现实较远。他写剧本,大多是艺术的需要,而不是政治的需要。
以描写青年男女爱情故事为主题的剧本中,《迷青琐倩女离魂》是他的代表作(附图即为此作)。剧本以唐朝陈玄祐的《离魂记》小说为素材,其大致情节是:秀才王文举与倩女指腹为
婚,王文举不幸父母早亡,倩女之母遂有悔约的打算,借口只有王文举得了进士之后才能成婚,想赖掉这门婚事。不料倩女却十分忠实于爱情,就在王文举赴京应试,与倩女柳亭相别之后,由于思念王文举,倩女的魂魄便离了原身,追随王文举一起奔赴京城。而王文举却不知是倩女的魂魄与他在一起,还以为倩女本人同他一起赴京。因此,当他状元及第三年后,准备从京城启程赴官,顺便打道去探望岳母,便先修书一封告知倩女的父母,王文举偕同倩女魂魄来到了倩女身边,魂魄与身体又合一,一对恩爱夫妻得到团圆。
全剧集中刻画了倩女追求婚姻自主,忠贞于爱情的形象和性格。在婚姻上,决不轻易任人摆布。当她的母亲想要悔约,要她与王文举兄妹相称时,她便一眼看穿了母亲的用意,表示了坚决的反对。当倩女的魂魄离开真身,追随王文举一起赴京路上,王文举以为倩女本人奔来,先是说怕倩女的母亲知道,劝她回去,情女果敢地说:“他若是赶上咱,待怎样?常言道,做着不怕!”王文举劝阻行不通,使用礼教来教训她,说什么“聘则为妻,奔则为妾”,说她“私自赶来,有玷风化”。倩女更坚定地说:“你振色怒增加,我凝睇不归家。我本真情,非为相谑,已主定心猿意马”。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鄙视。
郑光祖在《倩女离魂》一剧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对爱情忠贞不渝,感情真挚热烈的少女形象,因而使这一剧堪与《西厢记》相媲美。也正由于此,使郑光祖“名香天下,声振闺阁”。郑光祖的历史剧,似乎不及他的爱情剧引人入胜,但是,他在描写人物内心活动方面,还是独具一格。清人梁廷柟在《曲话》中称赞此剧曲辞是“灵心慧舌,其妙无对”。王国维则认为:“如弹丸脱手,后人无能为役”。(《宋元戏曲史》)这一作品中的“离魂”情节,虽有唐代小说《离魂记》有关描写作依傍,但对倩女灵魂追赶情人并与之结合的具体描写较小说更为动人,对明人汤显祖的传奇《牡丹亭》的创作也有一定影响。明代崇祯刻本《柳枝集·倩女离魂》之一页。
《翰林风月》全名《梅香骗翰林风月》,写婢女樊素为小姐小蛮、书生白敏中代传书柬,从中撮合而成婚事。故事情节有意模仿《西厢记》。清人梁廷□说:“《梅香》如一本《小西厢》,前后关目、插科打诨,皆一一照本模拟。”(《曲话》)不论从思想内容或艺术手法来看,它的成就比《西厢记》差得多;但也有不少曲词写得意趣盎然,情意独至。明代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极为赞赏,称之“真得词家三昧者也”。清李调元说此剧“虽不出《西厢》窠臼,其秀丽处究不可没”(《雨村曲话》)。不过剧中女主角樊素作为一个婢女,动辄引经据典,作者可能意在写出她是小姐的“伴读”身份,但有些曲文与科白终嫌过于文雅,反而不合人物身份。《王粲登楼》全名《醉思乡王粲登楼》,据东汉末王粲在荆州依刘表、意不自得而作《登楼赋》事,并加以虚构敷演而成。第三折写王粲落魄荆州时登楼赋诗,抒发了游子飘零、怀才不遇的心情,唱词意象悲壮高远、情感真挚,在封建社会引起过不少失意文士的共鸣,因而受到推崇。此剧结构较散漫。剧中所用的“误会法”,即王粲岳父蔡邕故意辱婿,逼令进取,最后经旁人说明,终于以团圆结局。这对后来的《举案齐眉》、《冻苏秦》、《渔樵记》等戏曲都有影响。 此剧虽然在剧情、结构方面无甚可取,但词曲工丽,对人物心境的描写却颇具匠心。
他的历史剧中,较有特色的是《钟离春智勇定齐》。这部剧以《战国策》、《烈女传》所记史实为依据,通过战国时期秦、燕、齐三国的矛盾纠葛,塑造出了智勇双全的古代妇女钟离春的英雄形象。剧中的钟离春是齐国的一位采桑女子,她外貌丑陋,但胆识过人,在秦、燕两国合兵伐齐之际,她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辅助齐宣王一举战胜了敌人,使处于亡国境地的齐国不仅转危为安,而且被尊为上国。明、清以来,全国不少剧种都一直有改编本演出
明人何良俊认为郑光祖元曲,当在关汉卿、马致远、白朴之上,他说;“王粲登楼第二折,摹写羁怀壮志,语多慷慨,而气亦爽烈,至后《尧民歌》,《十二月》,托物寓意,尤为妙绝。岂作脂弄粉语者,可得窥其堂庑哉”。刘大杰也说,这些曲词,“表现出思乡之情和怀才不遇的愤慨,情感的真挚,意象的高远,语言的俊朗,能与人物当时的心境相映衬。”
三十三重天,离恨天最高。四百四十病,相思病最苦, 五百五十债,情债最难偿。 求出处.
一说是民间诗谣。另一说是来自元代郑光祖的《倩女离魂》,三十三天觑了,离恨天最高。四百四病害了,相思病怎熬。当然,”三十三重天,离恨天最高。四百四十病,相思病最苦“也有出现在《帝凰》这部小说中,作者天下归元。虽,文辞读起来略有不畅之感,但这几句却恰到好处的说道出红尘不舍。
这个答案希望你满意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