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仁(李宗仁简介及最后结局)

作者:tvf2h 日期: 分类:作文 浏览:26
本文导读目录:

李宗仁是什么人物?

李宗仁(1891-1969)广西临桂人,汉族。字德邻。黄埔军校南宁分校总负责人。国民党高级将领,军事家,抗日名将,爱国人士。曾任中华民国副总统、代总统。1965年(74岁)从美国返回中国大陆。1969年逝世于北京。

宗仁和白崇禧人称「李白」。二人是国民党内最具实力的地方军事势力–桂系的中心,多年来一直合作无间。最初二人一同加入孙中山在广州的革命阵营,又联合一起驱赶广西的旧军阀。北伐时,率广西军队攻至山海关。北伐成功后,和蒋介石及其他地方势力多次开战;八年抗战爆发后,二人动员广西的军队抗击日军,合作指挥多场大战,并屡有胜果。

李宗仁早期概述早年就读于临桂县立两等小学,后入桂林省立纺织习艺厂当学徒。1908年 考入广西陆军小学第三期。1910年10月 加入同盟会。1912年考入广西陆军速成学堂。1913年秋毕业后,到南宁将校讲习所任准尉见习官、少尉、中尉队附。1916年 5月 任滇军第四师第三十四团排长。后转入桂系陆荣廷部,任护-第二军第五旅排、连,1917年秋提升营长。参加过护国战争、0战争和粤桂战争。

1921年 任少营长的李宗仁争取十多个连队和他一起退到六万大山的玉林地区,整军经武,伺机而动。他先后将所部改称“粤桂边防军第三路”、“广西自治军第二军”,并自任司令,防区逐步扩大到七个县。1923年 与广州孙中山大元帅府建立联系。10月 经李济深、陈铭枢介绍加入国民党。

1924年 联合黄绍竑、白崇禧等部,成立“定桂讨贼联军”,任总指挥。

9月 击败桂系军阀陆荣廷部。

11月 被孙中山任命为广西省绥靖督办公署督办兼广西陆军第一军军长。

1925年7月 又击败沈鸿英,完成统一广西的任务,成为新的国民党桂系军阀首脑。

统一广西后,任国民党广西省党务特派员和广西省第一届省党部监察委员。

1926年 1月 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会候补委员。

3月 广西军队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七军,任军长,黄绍竑任-表。根据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决定,负责筹办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一分校(即黄埔军校南宁分校)。

5月 南宁分校正式成立,派所部第七军第二旅旅长俞作柏兼任校长。

北伐时期

1945年2月李宗仁将军于重庆1926年 7月 率第七军二万多人参加北伐战争,转战湘、鄂、赣、皖等省,立下战功。在北伐时期,还兼任过左翼军指挥官、江左军总指挥、国民党湖北省临时政治会议委员、安徽省政府主席、国民政府委员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等职。

1927年 4月 支持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实行“-清党”。

5月 被蒋介石任命为第三路军总指挥,统辖五个军又一个独立师。

8月 和白崇禧、何应钦等实力派逼迫蒋介石通电下野,并由他们三人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党务委员。接着,指挥龙潭战役,消灭北洋军阀之一的孙传芳主力部队。

10月 任西征军总指挥兼第三路军总指挥,率部西征武汉,击败唐生智。

1928年 1月 蒋介石第二次上台后,被任命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务委员会委员、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武汉分会主席和第四集团军总司令,参加蒋介石举行的第二期北伐。

蒋桂战争

1929年 3月 以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桂系军阀与蒋介石之间爆发蒋桂战争。结果桂系战败,逃回广西。蒋介石以“叛乱-”的罪名,开除李宗仁党籍,免除本兼各职。

1929年 秋 李宗仁返回广西南宁,组建护党救-,自任总司令,白崇禧为前敌总指挥,下辖第三、八两路军,此后,长期盘踞广西,与蒋介石对抗。

1930年 4月 参加冯玉祥、阎锡山反蒋,被推为中华民国陆军副总司令(总司令阎锡山)兼第一方面军总司令,由广西进军湖南,支援阎锡山、冯玉祥在中原同蒋介石作战。

7月 被蒋军击败,退回广西。

1931年 5月 李宗仁又联合粤系军阀陈济棠反蒋,任第四集团军总司令。

“九·一八”事变后

“九一八事变”后,宁粤合流。在1931年11月召开的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

1932年 4月 李宗仁任广西绥靖主任,推行“自治、自卫、自给”的三自政策,维持广西的半独立局面。

1935年 4月 被国民政府授予陆军一级上将军衔。

11月 继续当选为国民党五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

1936年 6月 李宗仁、陈济棠发动反蒋事变,成立抗日救-第一军团,任副总司令(总司令陈济棠),出兵湖南,要求北上抗日。

7月 桂系军队被蒋介石改编为第五路军,李宗仁被任命为总指挥。

抗战时期

1937年 7月 抗日战争爆发。

10月 被任命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驻节徐州。

1938年 2月至5月 指挥徐海会战。其中3月至4月的台儿庄战役,取得歼灭日军二万余人的重大胜利。1938年2月,兼任安徽省政府主席。5月,徐州失守后,率部入鄂,在桐柏山、大洪山创立游击基地,坚持抗战。

6月10月 率部参加武汉会战。

1939年 4月至5月 参加随枣会战。

1941年 1月至2月 参加豫南会战。

1943年 9月 调离第五战区,升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汉中行营主任,负责指挥第一、第五、第十等三个战区。

1945年 5月 在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继续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

1948年6月李宗仁和白崇禧将军(军装)解放战争时期,李宗仁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行营主任(后改称国民政府主席北平行辕主任),支持蒋介石发动全国规模的-反人民内战,参与对解放区的军事进攻。

李宗仁的简介

李宗仁(1891年8月13日-1969年1月30日),字德邻,广西桂林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中国国民党“桂系”首领,中华民国首任副总统、代总统。他是北伐战争中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人物,北伐前致力两广统一,奠定北伐的基础,促成北伐。

“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战争爆发,李宗仁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1948年国民党行宪,当选副总统。蒋介石下野后,一度任代总统,欲以和谈挽救国民政府未果。之后出走美国,但最终偕夫人郭德洁于1965年7月经瑞士、中东回到北京,受到毛泽东及其他中共领导人欢迎,于1969年1月30日在北京逝世。

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李宗仁简介

李宗仁(1891年8月13日—1969年1月30日),字德邻。广西桂林临桂区人。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中国国民党内“桂系”首领,曾任中华民国首任副总统、代总统。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李宗仁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李宗仁的生平简介

李宗仁,字德邻,1891年出生于广西。李宗仁是陆军一级上将,是中国国民党中“桂系”的领军人物,曾在蒋介石下台后任中华民国代总统。李宗仁虽是国民党派但是在共产党中的评价也很好,顾全大局,顺应时代的潮流,再身后留下了“青春戎马,晚节黄花”的评价。

李宗仁早年在纺织厂当学徒,后考入广西陆军堂,1910年加入同盟会, 毕业 后参加过护国战争,1921年,自任司令,防区达7个县。1923年加入国民党,次年成立“定桂讨贼联军”,击败陆荣廷,之后被孙中山任命为广西陆军第一军军长,1925年击败沈鸿英,同一广西。

1926年,李宗仁率领2万大军参加北伐战争,屡建战功。1929年,爆发蒋桂战争,蒋介石以“叛乱党国”的罪名,开除了李宗仁的党籍,免其职务。之后李宗仁长期驻广西与蒋介石对抗。“九一八”事变后, 抗日战争 爆发,李宗仁任第五路军总司令驻徐州,指挥徐海会战和台儿庄战役,其中台儿庄战役取得重大获胜,在徐州失守后,李宗仁创立游击队,率军参加武汉会战。1948年,当选中华民国副总统,在蒋介石下台后担任代总统,后与共产党议和失败后,远走美国,直到1956年再次回到祖国,1969年,因 肺炎 逝世。

李宗仁该如何评价

李宗仁作为一个桂系军阀, 自然 有他过错的地方,但大抵 历史 给他的评价是好的,在周恩来的评价里认为李宗仁一生最好的两件事就是台儿庄战役和回归祖国,毛泽东也认为李宗仁是一个有本事的人。

李宗仁的功最大的就是在台儿庄大战中,声名远播,还有在广西期间,他的广西军是北伐战争中的主力军,被称为“钢七军”,还有抗日战争中,李宗仁表现出一个中国军人的气节,在流亡美国时,顶着压力回到中国,提 出国 共和谈。当然李宗仁的过就是在内战中给中国老百姓造成了许多麻烦,比如在在湘江大战中使红军损失巨大,在抗日战争后期,他的桂系不对也与八路军、新四军有过摩擦,还由当时李宗仁占据的广西是独立的省份,被外人成为斯巴达式的广西。

我认为李宗仁的功过应该四六开,还是功大于过的。李宗仁能放下个人恩怨联合共产党一致对外,在台儿庄战役中为中国抗战史留下辉煌的一页。虽然李宗仁权利欲望很强,但是他在徐州会战中保留下来的70万大军为抗日战争留下了强大的战斗力,总体还是一个有民族气节的人。

李宗仁指挥的战役

李宗仁在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上占据了十分关键的地位。他在几次历史的转折点中所做出的抉择,都让人钦佩不已。在北伐战争的时候,他竭力促成了广西共和的统一,这为国民党和共产党联手抗击北洋军阀打下了坚实的进出。但是李宗仁更大的贡献还是在抗日战争的时候,李宗仁指挥的战役中就有著名的一次大胜——台儿庄战役。

那是在1938年3月的时候,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官西尾寿造指挥日军七八万人向山东的南部发起攻击,同时左路的第五师团和右路的第十师团也开始进攻,企图夺取台儿庄,攻克华东重镇徐州。此时的李宗仁担任的是国民政府军第五战区司令官的职位,他得知了这个消息之后,运用阵地战和游击战相结合的战略, 命令 第二集团军孙连仲部下的第二十七、三十、三十一军担当防御重任,同时命令第二十军团的两个军诱敌深入,等到日军进入台儿庄时联手孙连仲的军队一起歼灭日军。在3月20日的时候,日军矶谷第十军团开始进攻台儿庄,与驻守在这里的第三十一师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在4月上旬的时候,完成了对矶谷军团的和前来增援的日军第五师团的包围,随后一共集结了六十万兵力对日军发起总进攻,最终歼灭了日军两万余人,取得了正面战场最大的一次胜利。

这就是李宗仁指挥的战役,这一战充分体现了李宗仁的作战才能和谋略,也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全国抗日的士气。

猜你喜欢:

1. 国民党军衔

2. 民国陆军上将王劲哉生平简介

3. 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张发奎简介

4. 国民党陆军上将朱培德简介

5. 冯玉祥的主要事迹

李宗仁回国后得到善终了吗

李宗仁最后去了内地。

1959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在海外漂泊了整整十年的原国民政府代总统李宗仁年近70。他早已失去了军权和政治光环,想要回到欣欣向荣的新中国。他想出了一个扔石头问路的办法。

李宗仁通过民间渠道联系总理,称自己在国外多年,在异乡追回了许多中国古代文物和字画,希望将这些真品寄回国内,以示爱国。这显然是一种善意的姿态。文物回归只是一种形式,更多的是表达自己回归大陆的想法。李宗仁在比较文物,暗示总理本人身在异乡,落叶能否归根。

李宗仁总理得知归还文物的想法后非常高兴,并表示李宗仁先生有此心意很好,于是将李宗仁捐赠的书画文物全部收藏。但是后来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原来,我们的工作人员经过鉴定,发现李宗仁11万美元收藏的这些东西,很少有真品,大部分都是赝品。这是怎么回事?

这么多假货的出现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是李宗仁在故意试探我们是否欢迎他回国,不理会他捐了什么,是否鉴定,是否还给他,让我们的态度为人所知;第二种可能是李宗仁多年来一直想家。他一看到中国文物就迫不及待的要买,又没有多少专业知识,所以大部分东西都是假的,被骗了。从实际情况来看,两种可能性都存在。李宗仁对文物了解不多,也希望我们能有一个热情的反馈。

向主席汇报了相关情况后,两人一致认为应该出钱,李宗仁先生不可能把私人财产白捐,虽然这是他的本意。但是,给李宗仁多少钱作为报酬,却成了疑问。对于李宗仁来说,几十万美元可能只是他自己财产的一小部分,但是中国新政府拿出几十万美元来收他的假货值得商榷吗?

向总理报告其中约3000美元的物品是真品,或者以十倍的价格付给李宗仁3万美元。董事长摇摇头说不好,还是把11万美元全款给了他,再加1万美元感谢他。按照主席的意思,总理付给李宗仁12万美元,并告诉李宗仁,里面有很多东西不是真品,但政府非常感谢李宗仁,部分费用是新中国政府给李宗仁先生的谢礼。与此同时,总理向李宗仁发出信息,欢迎他的家人在时机成熟时回到大陆。之前两军交战的历史可以暂时搁置,民族大义至上。中国新政府一直张开双臂欢迎他。

李宗仁喜出望外。他不在乎十几万美元,却确认了大陆的诚意。他很高兴,说了两个字:识货。这两个字是双关语,既代表了新中国对文物的态度,也代表了他自己。1965年,李宗仁一家冲破重重阻碍,回到中国大陆。因为国民党特务遍布全球,李宗仁的行动都是秘密进行的。直到他安全抵达北京,他们一家的安全才有了保障。以老蒋的风格,如果事先知道李宗仁要返回大陆,很可能会阻挠甚至派刺客暗杀。

应该说,在李宗仁回归的过程中,总理的牵线搭桥很重要。李宗仁先生回国后,总理也提供了很多无微不至的帮助。李宗仁回国后不久,主席设宴招待李宗仁一家。当时李宗仁提出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以发挥自己在新中国的余热。此时李宗仁身体状况尚好,还能担任一定的领导职务。以他的资历、威望和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担任一个职务也是有利于统战工作的,但主席婉言谢绝了这个要求,一直没有给他这个职务。这让李宗仁感到有些惋惜和不解。

有分析称,这是因为我国从1965年建国到现在已经16年了,特别是前一年成功研制出了自己的核武器,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军事实力和国际地位。对于李宗仁这样的国军前将军来说,不一定要符合他担任要职的要求。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不是我们不愿意给这样的副国级职位,正是因为李宗仁在国民党政府的官职太高。如果中华民国代总统在新一届中国政府中只被任命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似乎身份和地位都有些降低了,国际影响也不好,不利于树立新中国包容的形象。

为此,丞相在委员长的特别要求下,带着礼物来到李宗仁的宫殿,向他说明此事。总理的话很诚恳,李宗仁在军政风云中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立刻明白了我们的意图。他很有自知之明。作为海归,他不太可能在新一届中国政府中担任正式职务,但他想当副国家领导人,而且新一届中国政府有一些顾虑,所以他干脆不再坚持,在政府中度过晚年。

李宗仁总理的安排非常周到。虽然没有副国级职位,但总理向李宗仁承诺,生活条件完全是副国级。李宗仁的保姆们出门买菜,都是用车运送,宫里的侍卫大臣都有。在宰相的促成下,也促成了李宗仁晚年的第二任妻子:娶了27岁的美人胡友松,成为一段佳话。李宗仁在mainland China过得很舒服,但老蒋在台湾很生气,这使得李宗仁的好朋友白崇禧写信攻击他的前老板。但是这有什么用呢?李宗仁在mainland China终老,但白崇禧于1966年在台湾以一种不为人知的方式去世。当白崇禧不听李宗仁的劝告时,他不得不跟随老蒋到了台湾省,结果却被软禁起来。看看李宗仁和白崇禧晚年的对比,真的很尴尬。

李宗仁为什么回国?

回国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安抚国内原国民党人员的心,李宗仁曾经当过中华民国的代总统,新中国能接纳他,当然也能接纳其他人。

2、给逃到海外境外的国民党人员做表率。

3、晚年的李宗仁已对政治毫无兴趣,只想安度晚年,这时我党也向他伸出了橄榄枝。所以他就回国了。

归国途中遭遇了被人监视、跨国追杀,

1、蒋介石怀疑李宗仁有投奔中共之迹象,命令新任保密局长张炎元派人赴美加强对李宗仁的监视。

2、台湾保密局分头收买了若干名外国杀手,只要李宗仁夫妇在内瓦、雅典、贝鲁特、卡拉奇这四个地方下飞机。就立刻开始行动。

3、中国大使馆和巴方警探在13日下午便通过电讯情报获知台北方面的阴谋,故用非常措施避开了刺客。

李宗仁生平事迹:

1、李宗仁,字德邻。广西桂林临桂区人。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中国国民党内"桂系"首领,曾任中华民国首任副总统、代总统。

2、他是北伐战争中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人物,北伐前致力两广统一,奠定北伐的基础,促成北伐。

3、"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战争爆发,李宗仁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1948年国民党行宪,当选副总统。

4、蒋介石下野后,一度任代总统,欲以和谈挽救国民政府未果。

5、出走美国,但最终偕夫人郭德洁于1965年7月经瑞士、中东回到北京,受到毛泽东及其他中共领导人欢迎,于1969年1月30日在北京逝世。

李宗仁是哪里人

广西桂林人。

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中国国民党“桂系”首领,中华民国首任副总统、代总统。他是北伐战争中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人物,北伐前致力两广统一,奠定北伐的基础,促成北伐。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战争爆发,李宗仁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1948年国民党行宪,当选副总统。

蒋介石下野后,一度任代总统,欲以和谈挽救国民政府未果。之后出走美国,但最终偕夫人郭德洁于1965年7月经瑞士、中东回到北京,于1969年1月30日在北京逝世。

桂系大佬李宗仁,74岁回到祖国,留在美国的两个儿子过得怎么样

“青春戎马,晚节黄花”,这是桂系大佬李宗仁一生的真实写照。

守护广西,致力北伐,在抗日战争中也是身先士卒。

抗日名将李宗仁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让广西几县统一,为北伐打下坚实的基础。

李宗仁

“桂系”是由广西人形成的,李宗仁是桂系首领。

民国时期,派系之争愈演愈烈,小到各地师范派之间的斗争,大到几次蒋桂战争。

这样一个为祖国献身的伟大人物,却也不被 蒋介石 所容,后以看病要去美国就医为由出走美国。

在美国十几年的时间,李宗仁终在晚年,74岁,选择回归故土,叶落归根。

李宗仁的一生只留下一个儿子 李幼邻 和一个养子 李圣志 。

他的两个儿子都留在美国发展,各有各的优异,生活也是幸福美满。

桂系大佬戎马一生,回归祖国

李宗仁1891年生,广西桂林人。

李宗仁幼年时期如大多数普通人一样未曾展露出什么过人的才智,兜兜转转尝试几番后上了陆军学校。

在抗日征战时期,李宗仁所领导的第五战区在抗日战场上是中流砥柱,尤其他领导的 台儿庄战役 ,更是体现了他主张直面打击日军的思想,而不是避战。

这场战争,我军以5万多人的伤亡击败了日军两万余精英,此后日军锐气大挫。

李宗仁是民族英雄。

李宗仁更是在三大战役后,被蒋介石任命暂代“大总统”一职。

看似蒋介石“下野”了,但其实上他是利用了李宗仁,让李宗仁成为他“垂政听帘”的棋子。

李宗仁又怎会不清楚,可他却心系人民疾苦,了解深受战争的残害,渴望帮助中国人民早日脱离苦海。

对于荣誉、地位等身外之物,他从不曾在意。

他有着身为军人的勇武,面对敌人的机关枪,都不曾眨眼。

作为“桂系”大佬,亦或是作为一名将领,他志军严谨,即使旁边就是“ 娱乐 天地”,他也不允许有一丝旁念。

他亦能做到最为可贵的公平公正,在广西时,他能向所有人公开财政情况,而这也成为他统一八桂的关键。

对于李宗仁,他为祖国统一和平所做出的贡献,为世人称道。

唐德刚 在评价他时,说到 “李宗仁是中国最后一位末代帝王。”

唐德刚

便是这样优秀的人,成为蒋介石的眼中钉。

桂系部队被歼灭,李宗仁失去了他在政治上赖以生存的条件。

同时,他早已预感到国共内战的胜败,大局已定,必然不能出走台湾。

此时,他与蒋介石争夺的“总统”位置也没有得到,未免于被蒋暗杀,李宗仁借病前往美国。

李宗仁在美国漂流了16年。

在这16年里,他孤独不已,终日只得靠打麻将消磨时间。

虽然两个儿子也都在美国,但各自有各自的工作需要忙碌,只有到周末才能带着妻子和孩子到李宗仁在美国的住所看望,享受一家人短暂的天伦之乐。

在自己的孩子面前,他也不会摆出在外面的那套架势,相反和孩子们玩得非常开,是说: “外面有外面的样子,家里有家里的样子,孩子开心最重要。”

在外面他是威严不容冒犯的领导者,在家里他的身份只有一个就是孩子的父亲。

胸怀宽阔,也是他为人敬佩的品质。

在美国时,有他的妻子 郭德洁 陪伴,过得也算是顺意。

1958年曾托 陈思远的女儿林黛 带话说,自己在美国住不惯,想要回国,并将一批文物献给祖国。

郭德洁

1964年原子弹爆炸,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了他的开心, 他为自己的错误而开心,因为新中国愈发强大,过往的苦难终于不再。

看到祖国的繁荣,看到我国志愿军在 朝鲜战争 中拼死将美军赶会三八线,李宗仁心里油然而生敬畏。

早就有归国之心的他真正下定决绝心要回到祖国,即使台湾和美国方面不断地阻挠。

也是自己年老,又或是没有知己旧友聊天陪伴,此时,郭德洁又患病,不堪忍受孤独寂寥的李宗仁决定回归祖国。

1965年,74岁居于美国做“寓公”的李宗仁带着郭德洁踏上了回归祖国的航班,临行前,大儿子李幼邻给了他一笔美金,让他带回国。

看到大儿子的生活一切顺遂,李宗仁也感叹幸亏没有强逼大儿子从事军政,落得和他一样。

1965年7月18日,两人在周总理的帮助下终于双脚站立在祖国的土地上,也算叶落归根。

前半生为祖国戎马,亦对共产党有过善举。

西安事变 他答应释放了 张学良和杨虎城 ,只为促成国共停战,但那次两位将军没有如愿被释放,当时大批共产党将士借机逃了出来。

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此事共产党从未忘记,在他回国时,祖国也以很高的礼遇欢迎他回国。

回国后,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心中感慨万千,甚至有一份侥幸,幸好谈判没有成功。

在1966年国庆节,他与毛主席一同登上了天安门城楼。

他写信给毛主席和周总理时,曾表明自己毅然从海外回到祖国决定的正确,也表明了在台湾和海外的国民党人士和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回归祖国是他们唯一的道路。

回国不久,郭德洁离世,李宗仁再次陷入了孤独。

后来,李宗仁迎娶了最后一任妻子—— 胡友松 。

胡友松

最后的几年时光,因为胡友松的陪伴,李宗仁过得很好。

1969年1月30日,这位戎马一生的护国名将,结束了他78年的人生旅程。

在最后,他将他的全部财产都上交给了国库。

回顾李宗仁的一生,敬佩、感恩于他为祖国所做的一切以及他的伟人风骨,虽然他曾想过把台湾归入美国的版图,但一生的功绩无法被遗忘,最终也是游子叶落归根。

不从军政的大儿子

说起这个李宗仁唯一的儿子,是和发妻在广东新会所生,名李幼邻。

李幼邻

因李宗仁自德邻,李宗仁给儿子起这个名字, 包含着对儿子的期望,希望儿子能够继承他的衣钵,从事军政。

但似乎是冥冥之中,李宗仁这个儿子从小体弱。

李宗仁自李幼邻幼年时期便在陪儿子玩耍中,总会不经意间教儿子许多兵法。

躲迷藏时,还能让儿子看到什么叫“声东击西”。

还会让儿子玩单杠,锻炼体能。

李宗仁从未放弃过对儿子的培养。

甚至还请蒋介石前去开导。

在李幼邻留学之前,蒋介石曾请他到 黄埔军校 感受一番。

在交谈中,蒋介石不经意间问了他未来有何打算。

当时他回答,先读书,后独立,什么都靠自己。

李幼邻和父亲一样是个倔脾气,只要他认定的就不会改变。

还有一方面是因为从小的见闻。

父亲李宗仁常会带他去官场应酬,他见惯了官场的腐败风气,深感厌恶。

他说:“当老百姓好,只要有能力,不用求人讨生活。”

之后,他也确实坚持了自己,大学时没有按照父亲的期望学习军事方面的知识。

但他却如父亲一般是个爱国人士。

李幼邻幼时是生活在广西临桂的乡下,家乡青山绿水,家人对他也是呵护备至,他的童年生活过得亦是无忧无虑。

只是经常不能见到父亲。

自从,母亲与父亲在祖母祠堂产生矛盾之后,李幼邻更是不常见到父亲。

这也让年幼的李幼邻对母亲的生活深感惋惜,长大之后,更是理解了母亲,也更加同情母亲的孤独。

之后,他深知自己才是决定母亲后半生是否幸福的关键,于是他在学校更加努力读书。

他到过父亲朋友 钟祖培 的私塾读书,又在南宁年过初小。

后于1927年随母亲移至在香港的父亲那里,在那里念了书。

在两次 蒋桂战争 失败后,又移至广州,在广州培正中学毕业,这是他在国内的最后一次教育经历。

1937年,日军飞机轰炸广州,李宗仁无暇顾及儿子,于是只能让他去美国。

出国后,他继续在美国威斯康星州贝莱特学院读大学。

在大学的前两年,他学的都是基础课。

后两年也是读了政治和经济,和军事一点关系也没有。

进入大学后,他更是一心只读圣贤书。

却也在游泳方面拔尖,还代表参加比赛。

大学毕业后,李幼邻又去芝加哥大学攻读硕士。

在大学期间,李幼邻遇到了自己的第一任太太 珍妮 。

1942年,他们结婚了。

婚后生活也是幸福美满,一起育有四个孩子。

1945年后,他和太太就将家移到了纽约。

对于他们来说,家在哪里都没所谓,重要的是他们的感情好。

新中国刚刚成立,李幼邻也是初入 社会 ,很是生涩。

去择业,没有人看上他,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巨大的商机。

创办实业就是他当初的想法。

因为无法筹集到人一起工作,他搬出了很有声望的父亲,果然几人就被说服了,每人出资4000美元生产电容器。

1946年初,一伙人来到香港,开始创业。

经过两年的准备,产品得以最终成品,准备投放到市场赚钱。

但他们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产品无法进入市场。

一群年轻人想办法,4年时间还是无法解决,只能忍痛割爱。

1950年,李幼邻将倾注了自己全部心血的产品低价卖给美国的一个小公司,自己只得到一点薄利。

反观那家美国公司,同样变卖,却获得巨大的利润。

李幼邻虽然痛心,却也无济于事。

毕业初期在美国,李幼邻过得稍有些艰难,但也好在有太太在身边。

经历了几年的低迷期,1958年,李幼邻迎来了新生。

茧一朝得以破除,李幼邻也得以长出翅膀。

因为朋友的不幸早逝,李幼邻一夕之间成为了纽约华尔街的老板。

自此,李幼邻在美国的日子愈发得意。

休息日,也能有时间带妻子和孩子去看遍世界风景,带孩子去体验登山、滑雪等 娱乐 活动,生活充实惬意。

李幼邻那段时间可谓人生赢家,什么都有了。

但他婚姻的后半段还是没能美满,他与太太珍妮分居了。

那段时间,李幼邻的母亲也在,看到他们分居也很忧心。

1973年,李幼邻陪同母亲回到祖国。

那段时间,除却婚姻不顺之外,他的事业,也遭受到了打击。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日货崛起。

他在华尔街上的公司,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但到底还是资产雄厚,李幼邻硬是将这家公司苦撑了10年。

好在只是一时低沉失意,在与第一任太太分开之后,李幼邻幸运地遇到了他一生的挚爱—— 梁尚莹 。

她也是一个博士,高知分子。

也因为高知,她四十余岁还未能有婚嫁。

1982年暑假,李幼邻带着梁尚莹回到桂林看望年迈的母亲,顺便 旅游 。

有了梁尚莹之后,李幼邻的生活又明朗了起来。

他们一起看山川湖泊,看四季变换,李幼邻的晚年生活也是幸福的。

但在李幼邻的一生中,始终有一个遗憾,从小到大,那就是对母亲的同情。

在母亲百岁诞辰那那日,李幼邻带着二女儿雷诗从美国专门回来给老人做寿。

一位老人活到百岁,是很不容易的,所有人都很高兴,只有李幼邻。

他看了母亲的孤独,也深知母亲七十余年等同于守寡的生活。

母亲之于李幼邻,是一个不可割舍的存在。

他的一生回国探亲观光13次。

1992年,母亲在102岁这一年去世了。

之后的李幼邻郁郁寡欢,终于在一年之后去找母亲了。

1993年美国,李幼邻73岁,与他敬爱的母亲在地下团聚了。

李宗仁回国这一年,李幼邻早已接手华尔街的公司,日子过得顺风顺水,财富、地位都在手中。

中晚年的李幼邻也渐渐对父亲放下了执念,理解了父亲许多,也算是了却了自己的一个心结,卸下了自己的心理包袱。

1985年尚在美国的李幼邻在得知大陆导演正在拍摄电影 《血战台儿庄》 时,他特地坐飞机赶往大陆,观看了电影剪辑合成片。

这是父亲最得意的一场战役,也许他是想再看看回想起父亲当时的英勇。

即使之后又经历了人生失意,但也是短暂的一瞬。

人生得意须尽欢,人生起起落落才是常态,好在最后还是圆满。

次子李志圣,子承父志

李志圣是李宗仁与郭德洁的养子,因郭德洁一直未有生育。

“志”和对大儿子一样,李宗仁对次子也有同样的期望。

李志圣也是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2016年当选台儿庄战役研究会名誉会长。

李志圣的一生没有像哥哥一样起起落落。

他12岁前往美国,大学毕业之后,老老实实得在一家公司做广告设计。

在父母回国之后,他前去与兄长同住。

之后,选择与四川人龚怀磊结婚,婚后育有一子一女,过着普通人平淡的生活。

于烟火中体味人生,生活得也是幸福美满。

李宗仁回归祖国寻求叶落归根,晚年也算是所想皆为所得。

他留在美国的两个儿子,也是做着各自的工作,没有大落,但生活难免有一些小波澜,也都不是大事。

在自己所钟意之人的陪伴下,走向下一个“旅程”,没有留恋,美好而圆满。

李宗仁分别有哪些功过?

关于评价人物,没有标准,见仁见智。

李宗仁的一生 功过四六开。

由于那个时代老人的化功,造就了他是跌宕起伏、灿烂辉煌和罪恶累累融为一体而最后走向光明的复杂人生。

纵观李宗仁一生,有得亦有失,有功亦有过。他参加北伐战争,为国民大革命立下赫赫战功,指挥台儿庄战役,歼灭日军两万余人,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然而在蒋桂战争和与解放军的战争中他又曾一败涂地。他又曾反共,支持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实行“反共清党”,犯下罪行,他是国民党内多次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的核心人物之一,不止一次逼迫蒋介石下野,抗战后亦是意图与共产党和谈。即便蒋介石退守台湾后,他亦没有随波逐流,而是远走美国。当他看到祖国的光明未来时,他又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的怀抱。他是爱国的,他有自己所坚定,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为民族大义,放弃党派成见,积极抗日,为民族复兴,毅然回归祖国!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