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教案(蜀相教案板书)

作者:tvf2h 日期: 分类:作文 浏览:29
本文导读目录:

《登高/蜀相》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我整理的《登高/蜀相》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知识目标

学习《登高》了解咏怀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学习《蜀相》了解咏史诗借古伤今的特点。

能力目标

通过参照对比,学会鉴赏作品,进而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意目标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操和对理想境界追求的精神。

教学设想

1、通过比较、涵咏,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丰富意蕴,体会诗人的风格特征。

2、点拨、讨论、讲析相互结合,积极调动学生参与意识。

3、拟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准备与诗歌内容相近的风景图片及相关的诗词、资料,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并扩大课堂的容量。

4、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学会涵咏鉴赏诗歌,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

2、难点:理解杜甫,真正领会诗人博大的胸襟、体会出诗中郁勃的情势。

教学过程设计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诵读感知

觅得诗趣

【投影】课前投影杜甫肖像,配乐。

【提问】知道他是谁?熟悉他的诗吗?请几位同学读一句你最喜爱的杜甫写的诗。

【讲述】这是一位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诗人,一位用他的诗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心灵的诗中圣哲。他是仁爱传统精神的`集大成者,他是辉煌唐诗队伍的领军人物,他是目光敏锐烛照黑暗的孤独的歌手,他是上下求索壮志难酬的执著的斗士。

今天我们通过他的两首诗作《登高》和《蜀相》,一起走近杜甫,去领略一位伟大诗人的人格魅力,去体会一位天才诗人的艺术天赋。

【板书】蜀相登高

【投影】简介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京兆杜陵人,唐代大诗人。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称为“诗史”。著有《杜工部集》。

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唐]元稹

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

——[宋]秦观

世上创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

下面请大家一起诵读两首诗,要求:先读《蜀相》,后读《登高》。

教师做朗读指导。指名读,范读。

若干学生逐一背诵一句自己喜爱的杜甫的诗,要求不能重复。

诵读一

学生按要求诵读两首诗。通过诵读,熟悉作品,从不同角度体会诗中的意境。

利用媒体营造氛围,通过对熟悉的杜甫诗作的背诵,意在唤起学生的回忆,引逗起学生欣赏的兴趣。

诵读是欣赏诗歌的出发点,引导、启发学生多读,读懂内容,读出感情,读出形象。

蜀相

登高

创作时间

760年

767年

季节

春天

秋天

抒情特点

借古人抒怀抱

(咏史诗)

借登台遣郁闷

(咏怀诗)

情景关系

乐景写哀

景中含情

感情基调

感伤、叹惋

孤愁、悲苦

参照比较

探得诗心

1、感性的比较

【讨论】读了两首诗以后你更喜欢哪一首?说说理由。

2、理性的比较

【投影】两首诗对比表格

【讨论】

1、说出两首作品写作的时间和作品反映的季节。

2、研讨两首诗不同的抒情方式。

明确:咏怀多因景生情、抚迹寄慨,所抒多为今昔感衰、人事沧桑之感;咏史多因声兴感、抚事寄慨,所寓多为对历史人物的见解态度或历史鉴戒。

3、指出写景句,讨论诗句中情与景的关系。

体会“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各给人的感觉:凄凉萧条。

抓住“自”和“空”,体会于春色好音中隐含的寂寞苍凉之情。

4、比较两首诗不同的感情基调。

明确:感伤叹惋/孤愁悲苦

指名回答。实话实说。

学生相互讨论,

师生共同讨论,填写表格。

诵读二

学生反复推敲两首诗中的写景句子:

《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体会句句写景,却字字含情的特色。

通过不同层次的比较,不断提升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

景与情是抒情诗的关键,对此作重点突破,处理好点面关系。

涵咏字句

品出诗味

在领会了两首诗的感情基调后,以这样的感情进行集体诵读。

【讨论】1、文有文眼,诗有诗眼,你认为选择哪两个词,最能体现诗意?

寻:事实上,诗人难觅真正的蜀相,诗中的“自”“空”和末一句可以说明;

悲:宋人罗大经说:“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鹤林玉露》)

2、结合杜甫生平,理解寻与悲的关系。

【板书】

《蜀相》《登高》

沉郁顿挫

寻悲

因“寻”生悲,悲由“寻”来

【总结】

从两首诗看杜甫的人生悲剧,理解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诵读三

学生回答,抓住关键词语“寻”、“悲”,作适当讨论。

选择一个字来理解全诗,一方面是为了让分析能落到实处,避免架空。另一方面旨在传达出古典诗歌凝练传神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涵咏字句,从小处着眼,以小见大。

迁移训练

总结评价

1、迁移训练:拟写对联。

教师出上联:寻蜀相英雄无觅几多愁

集体诵读两首诗

2、布置作业

【投影】杜甫肖像

【总结】请大家再注目这位伟大的诗人,他有热烈的感情,但不是屈原式的殉情主义者;他有自己的理想,但又不是李白式的幻想主义者。因此他无论遭受多大的困难,承受多大的委屈,他都能够坚韧自持,而不会步屈子后尘,痛苦绝望,投江自杀;也不像李白一样,腾云驾雾,飘飘欲仙。诗人是这样走完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录相】

在一段杜甫生平纪录片中结束。

学生相互讨论,尝试拟写,然后请一二名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板书。

参考:登高台孤客空叹万里悲

诵读四

【作业】

请将两首诗中写景的两联(《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分别改写为400字左右的写景散文。

联语是提炼思想,概括内容十分有效的语言训练形式。有些迁移训练可以放在课外。

再次回溯杜甫生平,对他作多层次的比较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板书设计

《蜀相》《登高》

沉郁顿挫

寻悲

诵读感知,觅得诗趣。

参照比较,探得诗心。

涵咏字句,品出诗味。

蜀相教案设计

《蜀相》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古典诗歌相关知识复习

古体诗:古诗、乐府诗

古典诗歌

绝句(四句)

近体诗(格律诗)

律诗(八句)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律诗形成于唐朝,分国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在格律上比古体诗严格许多。

首先,从音韵的方面看:律诗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偶句(二、四、六、八句)都押韵。

其次,从对仗方面看:首联、尾联可能不以对仗,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自主学习

一、 看题目 怀古(怀人)诗

二、看作者、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

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他的一生正好赶上了安史之乱,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这也使他形成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并且在他得作品中得到体现。可以说他把自己的生活状态都写进了诗歌,所以他的诗历来被称为“诗史”,而他则被称为“诗圣”。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安史之乱期间作者在成都时所写的一首《蜀相》。

《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的春天。759年底,杜甫结束了在甘肃天水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暂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个人生活的艰难苦自不必说,政治上那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更是完全破灭。“安史之乱”已经“乱”了五年,百姓涂炭,田园荒芜,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中。唐肃宗风庸颥,宠信宦官,排斥功臣。在这样的情况下,杜甫满腔的苦闷、焦虑,是可以想见的。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为蜀汉制定了统一天下的策略,辅佐刘备、刘禅父子建立并巩固蜀汉政权,“功盖三分国”。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他与刘备君之间鱼水相得的关系,当然都使仕途坎坷、报国无门的杜甫心潮起伏、热泪盈眶。

三、看注释(理解诗意)

(一)分析颈联、尾联,具体把握感情。(思想情感)

1、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伤、叹惋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

明确: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这四句诗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 (课后作业)

明确:三顾茅庐,定天下计,联吴抗曹,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3、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思想感情)

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点拨:“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4、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点拨: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二)、分析首联、颔联,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表现手法)

1、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课后作业)

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就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2、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杜甫自己呢?

明确:有,这英雄也包括着杜甫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3、这种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老师点拨、明确:

“丞相”:(能否改为“蜀相”?为什么?) “丞相”更能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寻”:特意去找,“寻访”武侯祠,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柏森森”: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4、揣摩语言,分析“自”“空” (诗歌炼字)

“自”“空”二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三、四两句中,“映阶碧草”“隔叶黄鹂”呈现了一幅春景,但对这盎然春意,作者却有独特的感受:祠庙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孤寂伤怀。这两句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而得力于“自”“空”二字的巧妙运用。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互文见义,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春色虽然无限,却与诗人无关,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

诗人面对丞相祠堂的无限春色,感受到的是凄清冷落的失望与感慨:虽然祠堂内春意盎然,然而时过境迁,先哲已去,如今遭逢乱世,却没有了像诸葛亮那样的济世英才。

合作探究

1、 诗题为“蜀相”而非“诸葛祠”有何深意?

诗人写这首诗,是为了追思、仰慕、钦敬诸葛亮。写武侯祠,是因为“盖千古人物,莫可亲承;庙貌数楹,临风结想”,可以由祠写到诸葛亮。写祠是为了写人,因此题为“蜀相”。

2、《蜀相》诗的主旨

借诸葛亮的功业未遂来慨叹自己的壮志未酬。

拓展延伸

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 。

抒发情感和表现手法:

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但由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蜀相全文阅读:

出处或作者: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全文翻译: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 拜访 ,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高二《蜀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诵读诗歌,掌握诵读技巧 。

2、理解诗歌意象,把握诗歌意境,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

3、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理解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掌握高考中诗歌鉴赏试题中炼字型试题的答题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诗人杜甫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感情。

2、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3、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诗歌是通过意象的组合表达感情,诗人要表达的感情与诗人自身的经历密不可分。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一是引导学生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二是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初步掌握高考炼字型试题的答题技巧。

【教学方法】采用“三环一练”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点拨式教学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教师点拨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法,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3、点拨法。教师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字词和语句及鉴赏方法。

【教具准备】与教学有关的多媒体设备;范读录音;搜集杜甫写这首诗的有关背景材料和诸葛亮出师的有关背景材料。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棵

(一)欣赏对联 设置情景

多媒体出示对联:(第一副)“扶古柏,碧水春风,贱儿无家别,安得广厦万千,草堂美誉留后世;过潼关,朱门酒肉,夔女负薪行,但闻夷歌数处,诗圣文章著千秋。”(第二副)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遵教受;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让学生猜猜这两副这两幅对联写的是谁?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无家别”指杜甫代表作《三别》中的《无家别》。“广厦万千”取自其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一句。“潼关”指杜甫代表作《三吏》中的《潼关吏》。“朱门酒肉”引自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句。“尊教受”是说值得尊敬和受人敬仰,堪为后代教育学子的典范。“荷褒荣”是说拥有莫大荣耀,受世人赞美。芳流百世整体是赞扬诸葛亮的一对联,说诸葛亮一生事迹功勋,给予其很高评价。

教师语:杜甫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想为祖国和人民效力,才华却得不到施展,当他站在深受重用的诸葛亮的祠堂前,会有怎样的感触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蜀相》感受这位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二)、了解诗人 知人论世

读懂一首诗,应该了解诗人,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多媒体出示问题)

问题1:如果让你用“一个(       )的杜甫”介绍作者,你会填什么词?为什么填这个词?

(学生答案示例:一个可怜的杜甫。因为他才华横溢,却没有得到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一个有才气的杜甫。因为他写了许多有名的诗作,被人们称为诗圣。一个历经磨难的杜甫。因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亲历了战争,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自己也在战争中东奔西走。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有诗句为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写过《三吏》《三别》等反映残酷兵役给人民带来痛苦的诗文。)

问题2、填空(指名学生完成,其他学生补充、纠正)

(1)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野老)。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杜工部)。

(2)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他被后人冠以(诗圣)的美称。

(3)评价杜诗的名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4)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5)代表诗歌( “三吏”)(“三别”)

(6)诗作风格多样,以( 沉郁顿挫)为主)

问题3、介绍本诗写作背景:(指名学生介绍、补充)

部分学生答案示例: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二、鉴赏诗歌

(一)诵读感悟,觅得诗心

(1)指名学生诵读。体会本诗的感情基调。(学生回答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伤感、叹惋。所以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2)教师范读,学生评议

(3)听录音读

(4)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韵味、感情

(5)学生展示并有感情背诵

(6)如果要你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学生各抒己见,自圆其说即可)

学生答案示例:“寻”,因为全诗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泪”,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对他和像他一样的英雄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惋惜之情。

(二)、思考交流,感悟诗情

(1)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多媒体出示首联及问题,学生讨论回答)

问题:“寻”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柏森森”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答案示例: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柏森森——自问自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

(2)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多媒体出示颔联联及问题,学生讨论回答)

问题1、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

映阶—映照着台阶   自----独自。空---白白地  好音—悦耳的声音,这里指鸟鸣

问题2、颔联选了哪些意象组成什么意境?作者通过春景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吗?为什么?(指名学生回答)答案示例:映阶、碧草、隔叶、黄鹂。清新明丽的春景图。作者表达的不是喜悦之情,而是凄凉孤独之情。有“自”和“空”可知这里来这里人很少,而且诸葛武侯成为当年的丰功伟绩已成为过去。

问题3、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明确:自,空)(指名学生回答)

问题4、比较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与“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学生讨论回答)

答案示例:“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有两层含义①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②欣喜愉悦的情感。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以此二字修饰,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手法:景语含情,情景交融

(3)颈联: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多媒体出示颔联联及问题,

问题1、解释重点词语意思:(指名学生完成)

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频繁——多次。

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

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天下计——推崇其济世雄才     老臣心——赞扬其报国忠忱

问题2、从中看出诗人敬仰诸葛武侯的原因是什么?(指名学生回答,补充、教师小结) 雄才大略、生平业绩和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正是诗人之所以敬仰的缘由。

(4)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澿(多媒体出示颔联联及问题)

问题1、“出师”指什么事?(指名学生回答、补充)

出师——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

问题2:“出师未捷”和“泪满襟”包含了诗人的那些感情?(指名学生回答、补充)献身精神的景仰、事业未竟的痛惜、哀伤、叹惋之情。

问题3、“英雄”是失败的英雄,还是成功的英雄?包括诗人吗?(指名学生回答、补充)

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

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却始终没有机会。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即便如此,他却依然挂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是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三)、梳理探究,领会写法((多媒体出示问题,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

问题一:本首诗有哪些表达技巧你认为用得好?为什么?

问题二:你认为本首诗中作者表达了那些感情?

教师小结:主要艺术技巧:寓情于景   借古抒怀

作者的感情: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此诗很伤感,却自有一种伤感的美。

(四)、拓展训练 学以致用

(一)课堂检测(多媒体出示问题,指名回答完成)

1.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

B.“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C.“频烦”即频繁,连续。“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两朝”指东汉和蜀汉。“开”指开创基业,“济”是渡过难关。

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

B.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

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身先死”显报国忠诚。

D.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诗人忧心忧国、痛感济世无人的哀伤。

(二)、拓展训练:考试中诗歌鉴赏炼字题型的答题技巧

1、(多媒体出示)提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2)、某个字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3)、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跟踪练习1:本诗的前两联如果考炼字,如何提问?(学生相互提问)教师点拨答题方法(多媒体出示)

1,解释这个字

2,解释这句话。将关键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或想象,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字句、描摹图景,以品味炼字的精妙。

3,答手法。如果有技法,必需答出用了什么手法。

4,答思想感情。结合主旨谈这句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跟踪练习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两句话,含义最深的是哪两个字?试作简要分析。(学生讨论,按老师点拨的方法作答)

答案示例:诗眼是自和空。自的意思是独自,空的意思是白白的,徒然的。台阶旁的绿草独自葱翠,昭示着春光的明媚,躲在叶下的黄鹂尽管叫声悦耳,却无人倾听,这是一幅冷寂、凄凉的春日图。作者寓情于景,表现了心中的感伤,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

三、课堂小结 背诵全诗

四、布置作业 复习巩固

1、背诵并默写此诗。(必做)

2、学习了此诗,你内心涌动着很多话想对杜甫说,请你以“杜甫,我想对您说              ”为句式穿越时空隧道,发一条信息给他吧。(选做)

3、用散文化的语言扩写诗歌。(选做)

板书设计:

蜀   相    杜甫

何处寻-----------------------------------敬仰(情)

柏森森 ----------------------------------肃穆(景)

碧草春色隔叶黄鹂 --------------清新明丽(乐景)

寓情于景      自—独自  空----白白地---------   凄凉孤独(哀情)

借故抒怀      天下计(才能卓越) ----------------仰慕

老臣心(忠心耿耿) --------------- 赞美

出师未捷---------------------------------遗憾叹惋

泪满襟---------------------------------哀伤悲凉

《咏史怀古诗》教学教案分析

导读: 新课程必修四第二单元有三首古诗,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一首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另两首是辛弃疾的《水龙吟 登健康赏心亭》《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三首诗歌都是咏史怀古诗。这类诗歌的特点是运用典故达到伤己、伤今、反思等目的。下面是我分享的精彩教案,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教学目标】

一、 能够准确找出咏史怀古诗的古今连接点;

二、 理解诗歌内容,说出诗歌中“用典怀古”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找到古今连接点,掌握怀古诗的三个作用。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练习总结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内容】

一、课堂导入:(课件展示)

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余秋雨

是啊,多少烟尘历史中,多少历史诗歌里。今天,让我们一起伴着诗人的心跳,去感受历史的沧桑,聆听诗歌的回音。

二、方法总结:

1、什么是怀古诗?(课件展示)

怀古诗就是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故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2、怎样读懂怀古诗?

在理解时要注意抓住:一个接点、三种线索

一个接点:找对接点。读懂怀古诗首先要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有关人物等典故,更重要的是要关注这些典故中的人、事与作者的际遇的连接点。

3、举例分析,寻找连接点。(课件展示)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幽州台”是一个对接点,它是个典故,讲的是燕昭王延引人才的故事。它连着重用人才而筑黄金台的燕昭王和多次进谏而不被采用的陈子昂,运用了对比伤己手法。这个对接点让我们体会到作者空怀抱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

《咏怀古迹》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一是王昭君的出塞与杜甫的“飘泊西南天地间”,二是王昭君美冠后宫而不得恩宠与杜甫“古来材大难为用”的'悲剧命运。诗中的明妃就是诗人自己,诗人自己就像当年的明妃。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挖掘二者连接点(讨论练习):丞相祠(杜甫——诸葛亮)

主旨:诗人以古人自比,以诸葛亮自况。通过对比既表现了对诸葛亮的钦佩与赞美之情,还包括因没有实现梦想而表现出来的惋惜之情。在对比中流露出失落,在同病相怜中感受共鸣。

4、概括分析,确定三条线索。(课件展示)

怀古诗中透露的作者的情感线索无外乎三条:怀人伤己、怀古伤今、理性反思

总结一:怀人伤己。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由于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或相反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

分类:①对比失落型:古人展抱负,建功业,得遂心愿。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从而有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

举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被贬)

连接点:赤壁—— 同有匡济天下之心的苏轼和周郎。

周瑜:英才年少而令“樯橹灰飞烟灭”。

自己:双鬓染霜而功业未就,已过不惑之年,却“心在天山,身老黄州”。

强烈的对比生发出浓重的“人生如梦”的感慨。

②同病相怜型: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

例:李商隐《贾生》

总结二:怀古伤今。 古代以寒士为主流的诗人,在心怀济天下拯黎民的念头而去关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时,常借写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热情、不满或是警戒的一类诗歌。 怀古尽管触点在古,但实际上表现了对现实的强烈关注。作者身置其中,发一己感慨。

举例: 《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作者之所以追念项羽,不仅仅是作者有那种巾帼豪杰之气,还因为当时南宋小朝廷很多人偏安一隅,不思北伐,这让作者想起英雄项羽。这是一个声明,是一种讥刺,更是一种呐喊。对比之下,诗作的含义自然比较明白:竖子苟且偷安,时代呼唤英雄。

分类: ①古盛今衰型:繁华远去,只留荒芜,物换星移,世事沧桑。

举例: 《越中揽古》李白

越王勾践灭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只有鹧鸪飞。

②物是人非型:风景依旧,朱颜已改。 物是人非,讽今伤今。

举例: 《石头城》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总结三:理性反思。前两类诗歌,作者都身置其中,抒发一己之感慨。这一种,作者跳出来,站在历史的高度,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怀古诗小结

内容分类

怀人伤己 怀古伤今 理性反思

思想感情

感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

昔盛今衰的伤感 ,物事人非的沧桑; 借古讽今的感伤。

理性反思,启迪后人。

表现手法

用典

答题方法

找准连接点,把握其作用。

在怀古诗中,咏史怀古是动因,言志抒怀才是最终的旨归。在鉴赏时,只要我们能紧扣住诗中“古”“史”的典故,抓住一个对接点和三条情感线索,就不难解读怀古诗的真谛。

四、迁移练习:1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分析:上阕:孙仲谋、寄奴这些京口历史人物建立丰功伟绩 ——对比自己,表达自己的抗敌救国的心情。( 怀人伤己)

下阕:佛狸祠——今昔对照,不堪回首。昔盛今衰的伤感 。(怀古伤今)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廉颇——同病相怜,不忘为国效力。(怀人伤己)

答案:1、本词运用了五个典故。

2、作用及思想:引用孙仲谋、寄奴、廉颇,怀人伤己,抒发作者收

复失地、为国效力的决心与抱负以及壮志难酬的感伤。

引用佛狸祠,元嘉草草,封狼居胥怀古伤今,表达昔盛今衰的伤感,借古讽今,以及对当朝统治者的讽刺,和希望他们引以为戒的理想。

迁移练习:2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连接点:京口北固亭 作 用:怀古伤今

怀 古:歌颂古代英雄人物。

伤 今:讽刺南宋统治者。(表达爱国豪情)

五、课堂练习:

1、读刘禹锡《乌衣巷》,完成后面题目。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一、二两句写朱雀桥和乌衣巷的 , 渲染了一种 的氛围,三、四句借 表现 。(怀古伤今、昔盛今衰)

2、 《金陵图》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是一首凭吊 的诗。诗的一、二句中 仍在, 成空;三、四句写 依旧,人世沧桑。触景生情,借景寄怀,暗寓伤今。(怀古伤今,物是人非 )

3、 《折桂枝·咏史》 阿鲁威(元)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

A.“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曹操横槊船头,洒酒于江,表示凭吊。

B.“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指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

C.“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杜甫“名成八阵图”的诗句说明诸葛亮的功绩。

D.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

4、 《登金陵凤凰台》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连接点:凤凰台----金陵繁华

目 的:怀古伤今,不得重用

怀古伤今(物是人非、昔盛今衰)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赤壁》是一首怀古咏史之作,是诗人经过赤壁这个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是由哪件物品引发“怀古之幽情”的?

(2)有人认为这首诗的第四句可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你怎么看?

答:(1)由铁戟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慨。(连接点)

(2)若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意思没错,但诗味没有了。杜牧运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以小见大,兴发亡国感慨。

六、结束语:

断壁残垣,记录着朝代的兴亡;秦砖汉瓦,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多少雅致的诗句,缅怀着古今风流人物;无数蕴藉的词章,描述着世间沧海桑田。“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人生路上,与诗歌结伴而行,能使我们的心灵充实而富有光辉。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座流光溢彩的美的殿堂,热爱唐诗,热爱传统文化,“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魂唐魄”,因为我们是屈原的子孙,我们是李杜的后人,我们生在最美丽最古老的国度——中国!

《蜀相》颔联中哪两个字用的比较好?试作简要分析。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空”二字用的好。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再美的景色也入不了作者的心。

尾联则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