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资治通鉴讲的什么)

作者:tvf2h 日期: 分类:作文 浏览:24
本文导读目录:

资治通鉴是什么意思

《资治通鉴》,其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行失",宋神宗赐名《资治通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主编司马光原欲定名为《通志》,神宗即位后,把《通志》改名为《资治通鉴》,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什么是资治通鉴为什么叫资治通鉴

北宋。

《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十九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

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三百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kogVTCrMwpiITJUDA0tk4A

 提取码: 6ag3

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这是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所编撰的。

在公元1066年四月,司马光受诏编纂,一直到公元1084年12月,把整本书写成,一共历经19年。

全书一共有294卷,上起周威烈王2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下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司马光在编纂这部书的过程中,邀请了当时著名的史学家刘恕、刘攽、范祖禹为主要的助手。

他们吸取了纪传体的优点,避免编年史的弊病,每次遇到重大的历史事件,不再分见于多处,因此他赋予编年体史书以新的生命力,对后来史学界影响非常大。

《资治通鉴》取材丰富,考证详细,修书时根据的材料除了正史以外,杂史多达322种,史料的真实性非常高。

“资治通鉴”四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资”是帮助的意思。

“治”是治理的意思。

“通”是从古到今。

“鉴”是指镜子,含有警戒和教训的意思。

“资治通鉴”:有鉴於往事,以资於治道。

“资治通鉴”,读音:【zī zhì tōng jiàn】

造句:

1、《汉纪》、《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等;与二十五史相为表里的纪载典章制度文献的史书,则有《通志》、《通典》、《文献通考》等通常称为“十通”。

2、司马光《资治通鉴》书影“吐哺握发”:《史记·鲁周公世家》载,“然吾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回答于 2019-08-12

《 资治通鉴 》的主要内容?

《资治通鉴》的主要内容是政治通史,书中尤其重视为君之道,用大量篇幅记载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贤明政治,详细描述乱国之君丧权辱国,涂炭生灵的经过,提出了一些为君之道。在第六卷《秦始皇十年》中,作者写道;臣闻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拒细流,而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庭,故能明其德"。只有像泰山一样容纳百山之长,像海洋一样纳百川之流,才能成就帝国的霸业。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上起周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依照周、秦、汉、魏,直至隋、唐、五代之序,记载了十六朝长达1362年的历史,是中国史学史上涵盖时间最长的编年史巨著。全书以年代为经皇朝为纬,依次叙述中国古代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同时,运用追叙、插叙等多种手法,说明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交待人物的身世经历。"袭于《春秋》,而慷慨论证长于《春秋》;承于《左传》,而记事言论浑然一体优于《左传》"。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纪传体的长处,使一向遭人冷落的编年体再次焕发青春,光耀史坛,与纪传体并驾齐驱。 《资治通鉴》略古详今,重点着眼于探讨君主执政过程中的得失与国家兴衰的道理,虽然花费了大量的篇幅记载有关的政治事件,但对于军事、经济等其他方面也多有涉及,仅就其选择、收录我国古代政治史料来看,通过作者的剪裁消化、归纳动用,终成一部完整的政治通史体系,流传至今,对于警戒后世,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资治通鉴”主要讲的是什么

分类: 文化/艺术 文学 小说

解析:

《资治通鉴》-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治平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十九年。《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历史上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比美。

《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

目 录

第一卷 周纪一 威烈王二十三年至烈王七年(前403年前369年)

第二卷 周纪二 显王元年至四十八年(前368年前321年)

第三卷 周纪三 慎靓王元年至赧王十七年(前320到前298年)

第四卷 周纪四 赧王十八年至四十二年(前297至前273年)

第五卷 周纪五 赧王四十三年至五十九年(前272至前256年)

第六卷 秦纪一 昭襄王五十二年至始皇帝十九年(前255至前228年)

第七卷 秦纪二 始皇帝二十年至二世皇帝元年(前227至前209年)

第八卷 秦纪三 二世皇帝二年至三年(前208至前207年)

第九卷 汉纪一 高帝元年至二年(前206至前205年)

第十卷 汉纪二 高帝三年至四年(前204至前203年)

第十一卷 汉纪三 高帝五年至七年(前203至前200年)

第十二卷 汉纪四 高帝八年至惠帝七年(前199至前188年)

第十三卷 汉纪五 高后元年至文帝前二年(前187至前178年)

第十四卷 汉纪六 文帝前三年至十年(前177至前170年)

第十五卷 汉纪七 文帝前十一年至景帝前二年(前169至前155年)

第十六卷 汉纪八 前帝前三年至后三年(前154年至前141年)

第十七卷 汉纪九 武帝建元元年一地元光元年(前140至前134年)

第十八卷 汉纪十 武帝元光二年至元朔四年(前133至前125年)

第十九卷 汉纪十一 武帝元朔五年至狩四年(前124年至前119年)

第二十卷 汉纪十二 武帝元狩五年至元封元年(前118至前110年)

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简述

1、《资治通鉴》是中国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它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全面总结了历朝历代的政治智慧,记录了上起春秋战国,下至宋朝建立之前,总共1362年历史发展的轨迹。展示了在这一千多年的时间里,曾经出现的诸多王朝兴衰交替的沧桑历史,揭示了其中蕴含的历史发展的规律。

2、《资治通鉴》作者是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