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池是什么意思?
王羲之从小练字,7岁的时候,已经写得很不错了。继续练了四五年,总感到进步不大。
有一天,在父亲的枕头里发现一本名叫《笔谈》的书,里面讲的都是有关写字的方法,他高兴得如获至宝,偷偷地阅读起来。
正当读得起劲的时候,父亲来了,问道:“为什么偷我枕中秘书?”羲之笑而不答。母亲想给他打圆场,从旁插了一句:“你是在揣摩用笔的方法吗?”父亲认为他年纪太小,未必能够读懂,就把书收了回去,对他说:“等你长大了再教你读。”
王羲之不高兴地说:“如果等高兴地说:“如果等我长大了才讲究笔法,那我这几年的时光不就白白浪费了吗?还是让我现在就学吧,免得不懂方法瞎摸索。”父亲听他说得有理,就把书给了他。
于是,王羲之按照书中所讲方法天天苦练起来,不久,他的书法有了显著进步。
但是,王羲之并不满足已有的进步。有一次,他看见东汉书法家张芝的书迹,爱不释手,自叹不如。张芝的草书写得好,人们称他为“草圣”。
王羲之不仅爱慕他的字,更钦佩他“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苦练书法的顽强精神。在给朋友的一封信里,王羲之写道:“张芝就着池塘的水练书法,连池水都变黑了,如果人们也下这么深的工夫去练习,未必会赶不上张芝。”
从此,王羲之每天挥笔疾书,写完字后就到家门口的水池去涮笔。久而久之,池水都染黑了,人们把这个水池称作“墨池”。
根据记载,王羲之居住过的绍兴兰亭、江西临川的新城山、浙江永嘉积谷山,以及江西庐山归宗寺等处,都有他的墨池。
王羲之勤学苦练书法,他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并且博采众长,推陈出新,终于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创造了一种漂亮流利的今体书法,后来人们称他为“书圣”。
墨池原文_翻译及赏析
临池苦学书,池水为变色。终朝坐忘疲,揜卷每自得。滋灵蚌孕贵,饫饵鱼腹溢。回堂映茂草,玄源漱白石。祗恐骊龙飞,蜿蜒上丹极。——宋代·李廌《墨池》 墨池 临池苦学书,池水为变色。
终朝坐忘疲,揜卷每自得。
滋灵蚌孕贵,饫饵鱼腹溢。
回堂映茂草,玄源漱白石。
祗恐骊龙飞,蜿蜒上丹极。李廌(zhì)(1059-1109) 北宋文学家。字方叔,号德隅斋,又号齐南先生、太华逸民。汉族,华州(今陕西华县)人。6岁而孤,能发奋自学。少以文为苏轼所知,誉之为有“万人敌”之才。由此成为“苏门六君子”之一。中年应举落第,绝意仕进,定居长社(今河南长葛县),直至去世。文章喜论古今治乱,辨而中理。
李廌
辛苦平生学,儒科志稍酬。路遥车折轴,夜半壑亡舟。士惜鸰原尽,亲悲鹤发留。传家幸有子,门户可无忧。——宋代·廖行之《挽刘和府乘》
挽刘和府乘
辛苦平生学,儒科志稍酬。
路遥车折轴,夜半壑亡舟。
士惜鸰原尽,亲悲鹤发留。
传家幸有子,门户可无忧。雨后秋风入翠微,我来仍值晚凉时。山遮日脚斜阳早,云碍钟声出谷迟。故国空余烟冉冉,旧宫何在黍离离。兴亡满眼无人语,独倚栏干默自知。——宋代·李廌《游宝应寺》
游宝应寺
雨后秋风入翠微,我来仍值晚凉时。
山遮日脚斜阳早,云碍钟声出谷迟。
故国空余烟冉冉,旧宫何在黍离离。
兴亡满眼无人语,独倚栏干默自知。小山寻杖屦,璧水欢荆榛。结屋依泉石,弹冠谢俗尘。伤心天宝事,散发义熙民。芝岭甘幽旷,桃源慕隐沦。田园谋老计,花竹结芳邻。孔孟惟忧道,夷齐不患贫。无官劳远梦,有地著间身。来往唐冠带,留题汉缙绅。知君易尚在,吾亦守吾真。——宋代·连文凤《题林进士玉芝西磵小隐》
题林进士玉芝西磵小隐
小山寻杖屦,璧水欢荆榛。
结屋依泉石,弹冠谢俗尘。
伤心天宝事,散发义熙民。
芝岭甘幽旷,桃源慕隐沦。
田园谋老计,花竹结芳邻。
孔孟惟忧道,夷齐不患贫。
无官劳远梦,有地著间身。
来往唐冠带,留题汉缙绅。
知君易尚在,吾亦守吾真。
墨池是什么意思及发音
墨池,中国民间传说故事,流传在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相传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洗笔砚处。曾巩饮慕王羲之的盛名,于庆历八年(1048)九月,专程来临川凭吊墨池遗迹。州学教授(官名)王盛请他为"晋王右军墨池"作记,于是曾巩根据王羲之的轶事,写下了这篇著名散文《墨池记》。名为《墨池记》,着眼点却不在"池“,而在于阐释成就并非天成,要靠刻苦学习的道理,以此勉励学者勤奋学习。文章以论为纲,以记为目,记议交错,纲目统一,写法新颖别致,见解精警,确是难得之佳作。
的资料
翻译: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突起的高地,下临溪水,名叫新城。新城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长方形水池,称为王羲之墨池。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临川记》里所记述的。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而变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难道真的是这回事吗?当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强而做官的时候,他曾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以快心于山光水色之中。难道当他逍遥遨游尽情游览的时候,又曾经在此地休息过吗?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入佳境,看来他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才所致。但后世没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来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化吗!更何况对于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君深怕关于墨池的事迹被湮没无闻,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大字悬挂在门前两柱之间标明它,又对我说:“希望有篇叙记文章。”我推测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为爱好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让它埋没,因此就连他的遗迹一并重视起来吗?或者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人有一技之长,尚且使后代人尊崇到这般地步,更不用说仁人君子们留下来的风尚和美德会怎样地影响到后世人呢!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作记。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墨池记》鉴赏
墨池在江西省临川县,相传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洗笔砚处。曾巩饮慕王羲之的盛名,于庆历八年(1048)九月,专程来临川凭吊墨池遗迹。州学教授(官名)王盛请他为"晋王右军墨池"作记,于是曾巩根据王羲之的轶事,写下了这篇著名散文《墨池记》。名为《墨池记》,着眼点却不在"池“,而在于阐释成就并非天成,要靠刻苦学习的道理,以此勉励学者勤奋学习。文章以论为纲,以记为目,记议交错,纲目统一,写法新颖别致,见解精警,确是难得之佳作。
本文意在写论,但发议之前,又不能不记叙与墨池有关的材料。否则,议论使无所附丽,显得浮泛,失之空洞说教。如记之过详,又会喧宾夺主,湮没题旨。故作者采用了记议结合,略记详论的办法,以突出文章的题旨。开头,大处落笔,以省险的笔墨,根据荀伯子《临川记》所云,概活了墨他的地理位置、环境和状貌: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同时,又根据王羲之仰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指出墨池得名的由来。其实,有关墨池的传说,除《临川记》所述之外,还有诸种说法,因本文的目的在于说理,不在于记池,所以皆略而未提。文辞之简约,可谓惜墨如金。对于墨他的记叙,虽要言不繁,却铺设了通向议论的轨道。接着文章由物及人,追述王羲之退离官场的一段生活经历。据《晋书》记载,骠骑将军王述,少时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羲之任会稽内史时,述为杨川刺史,羲之成了他的部属。后王述检察会稽郡刑改,羲之以之为耻,遂称病去职,并于父母墓前发誓不再出来做官。对于王羲之的这一段经历,作者只以"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强以仕"一语?带过,略予交代,随之追述了王羲之随意漫游,纵情山水的行踪:"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恣肆,而又尝自休于此邪7"这一段简略追述,也至关重要。它突出了王羲之傲岸正直、脱尘超俗的思想,这是王琵之学书法的思想基础和良好的精神气质,不能不提。从结构上讲,"又尝自休于此邪"一语,用设问句式肯了王羲之曾在临川学书,既与上文墨池挂起钩来,又为下文的议论提供了依据。随后,在记的基础上,文章转入了议;"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虞和《论书表》云:"羲之书在始末有奇,殊不胜庾翼,迨其末年,乃造其极。尝以章草书十纸,过亮,亮以示翼。翼叹服,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书十纸,过江亡失,常痛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这说明王羲之晚年己与"草圣"张芝并驾齐驱,可见"羲之之书晚乃成"之说有事实根据,令人信服。那么,羲之书法所以"善"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那就是专心致志,勤学苦练的结果,而不是天生的。至此,原因,在于缺乏勤奋精神,进一步说明了刻苦学习的重要性。最后,又循意生发,引申封建士大夫的道德修养上去,指出"深造道德“,刻苦学习也是不可少的.就这样,正面立论,反面申说,循意生发,一层深似一层地揭示了文章的题旨。然而,作者对题旨的开拓并未就此止步。在简略记叙州学教授王盛向他素文的经过以后,文章再度转入议论:"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这虽是对王君用心的推测,实则是作者作记的良苦用心.接着,又随物赋意,推而广之,进一步议论道:"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作者由王羲之的善书法之技,推及到"仁人庄士"的教化、德行,勉励人们不仅要有"一能“,更要刻苦学习封建士大夫的道德修养,从而把文意又引深一层。曾巩是"正统派"古文家,文章的卫道气息较浓厚,这里也明显地流露了他卫道的传统思想。
在宋代以"记"为体裁的说理散文中,象《墨池记》这样以记为附,以议为主的写法还是不多见的。《醉翁亭记》的思想意脉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但这种"意“,不是靠发"议"表?达出来的,而是随着山水相映、朝暮变比、四季变幻的自然景物描写透露出来的;《岳阳楼记》的重心不在记楼,在于敞露个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襟怀,在抒情方式上,作者采用的是触景生情的方法,因而文章铺排笔墨,以较乡的篇幅写了岳阳楼变幻莫测的景色.而《墨池记》用于记"池"的文字较少,议论文字却很多。它不是在记叙之后再发议论,而是记事、议论错杂使用,浑然一体。尽管议多于记,却无断线风孕,游离意脉之弊,读来觉得自然天成。可以说《墨池记》脱尽了他人窠臼,辟出了自家蹊径。
一、王羲之介绍
王羲之在公元303年生于东晋,在七岁时就开始学书法。他的启蒙老师是他的伯父和著名的女书法家卫铄夫人。王羲之先学正楷,在他年纪比较大的时候,开始创立自己的风格,并自成一体,独创一格。他的行书生动活泼,于间架结构中充分表现了自己的感情。他最著名的书法作品是《兰亭序》。这是他在公元353年完成的作品。那时候,王羲之邀请了41位亲朋好友,在乡间的兰亭举行野外盛会。他们坐在溪水两旁,把羽觞(一种轻便的酒杯)放在水上,顺水而下,每人顺序取觞饮酒作诗。写不出诗的人,都要被罚酒,当天有26人作诗,一共写了35首。王羲之带着醉意,即席挥毫,为这些诗作序,写成《兰亭序》。《兰亭序》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最伟大的作品,它的原本后来被唐太宗取去,作为自己的陪葬物。《兰亭序》的原迹虽然在公元650年失传,但王羲之的字体对中国书法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唐太宗对《兰亭序》的偏爱,促使更多书法家学习和临摹王羲之的字体。
二、曾巩介绍
曾巩(1019~1083),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嘉二年(1057)进士。历任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实录检讨官,官至中书舍人。曾巩出自欧阳修门下,完全接受了欧阳修先道而后文的古文创作主张,而且比欧阳修更着重于道。因此,曾巩的散文在八大家中是情致和文采都较少的一家。但曾文长于议论,他的政论文,语言质朴,立论精辟,说理曲折尽意。如《上欧阳舍人书》《上蔡学士书》《赠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等都纡徐委备,近似欧阳修文。记叙文亦常多议论,如《宜黄县县学记》《墨池记》都于记叙中纵谈古今。曾巩亦能诗,今存诗四百余首,以七绝成就较高,但为文所掩,不大受人重视。著作今传《元丰类稿》50卷,有《四部丛刊》影印刊本。
三、史书中有关王羲之的记载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
——《晋书·王羲之传》卷八十
荀伯子《临川记》云:“王羲之尝为临川内史,置宅于郡城东高坡,名曰新城。旁临回溪,特据层阜,其地爽垲,山川如画。今旧井及墨池犹在。”
——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一十
王羲之墨池的故事
王羲之墨池是民间流传着的一个小 故事 ,说的是曾巩仰慕王羲之的名号,就去看他,写下了《墨池记》这篇文章。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王羲之墨池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王羲之墨池的故事
在临川郡的东面,有个叫新城的地方,上面有一口低洼的水池,当时王羲之在这里联系 书法 ,整个池水都被他洗毛笔的墨水染黑了。
王羲之不做官之后他游览各地,陶醉于祖国的山水风光中,王羲之晚年的时候,他的书法才渐入佳境,之所以有这么伟大的成就,都是他刻苦练习的结果,并不是因为王羲之的天赋有多少高。
后人想要模仿的都比不上王羲之,这应该是他们练习的程度没有王羲之深吧,文章全篇的显著特点就是以小见大,对于王羲之墨池的故事,作者并没有花太多的笔法去形容,而是从王羲之取得 成功 的原因落手,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水平高。
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是,天生的本领要是不去加强也会变得平凡,相反,那些用功刻苦的人,反而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取得成功。
文章的主旨并没有完结,作者进一步引申出,除了努力,道德上的修养也是一样的道理,一个人被后人敬仰一定是有原因的,不是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就是因为他的为人处世,为官的时候让百姓放心,这样才会有人记得。
所以道德修养的提升也是潜移默化的,只要平日里多做善事,为他人考虑,那么品德和名声是可以慢慢积累的。
王羲之练字的故事
王羲之练字的刻苦精神是常人所不能理解的,他在平常的走路吃饭的时间都会被利用来习字。王羲之经常是一边走路,一边在自己衣服上用手比划着,时间一久,连衣服都被他划破了。更为出奇的是,王羲之在练字到忘我的境界时,经常会忘记吃饭一事。后来家人送来饭菜,王羲之会很 自然 的将馒头蘸上墨水往嘴里送,还觉得味道不错,浑然不知他的嘴角已经全黑了。
据说,王羲之这么忘我的钻研书法,还让他成了旁人羡煞的“东床快婿”。王羲之的伯父王导与同朝的太傅稀鉴是好友,稀鉴就打算从王家弟子中挑选出一位作为自己那才貌双全女儿的女婿。当稀鉴的管家来到王家看看王家弟子时,因为都想成为稀家女婿,所以他们个个显得都有点紧张,只有东边厢房的王羲之仍旧泰然自若地躺在床上,忘我地思索着书法的事情。稀家管家将这事告诉了稀鉴,稀鉴认为这人就是那含而不露书法极好的王羲之,所以就将爱女嫁给了他。
王羲之爱鹅的故事
王羲之有个喜好,那就是他很是喜欢鹅。作为一个文人雅客,爱鹅是王羲之情趣生活的一种体现,不过他又能从鹅那曼妙的体态曲线,还有它们优雅的行走和 游泳 姿态中,体悟到书法运笔的奇妙。而会稽山阴有一个老太太家中就有一只好鹅,想将它卖掉奈何无人问津。当王羲之得知后,携众友前去观看。老太太听说了,就将这只鹅烹杀了来招待他们,这让王羲之叹息了老半天。
同是山阴城的一个老道士,想要王羲之为他手抄一本《黄庭经》。得知王羲之爱鹅后,他就在道观里精心 饲养 了一笼良种的好鹅。每次闻知王羲之游山之际,就将观中的好鹅放养在山中。终于有一天,这些鹅被游山的王羲之偶遇,他很是喜欢。于是王羲之寻到老道人,想要买这些鹅。老道人就顺势提出,只要他手抄一份《黄庭经》,就赠送所有的鹅。王羲之欣然答应,一份《黄庭经》不久便完成了。
王羲之带着一群他喜爱的鹅回家了,老道人也是欣喜地抚摸着手中的经书。这段 事迹 也成了后人乐道的佳话,王羲之手抄的那份《黄庭经》也被唤作《换鹅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