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事不密成语解释
【成语】:机事不密
【拼音】:jī shì bù mì
【简拼】:jsbm
【解释】:指泄漏机密。
【出处】:《汉书·王莽传中》:“泄露省中及尚书事者,‘机事不密则害成’也。”颜师古注引《易·系辞上》:“机事不密则害成。”按,今本《易·系辞上》作“几事”
【示例】:时有宦官曹节等弄权,窦武、陈蕃谋诛之,~,反为所害。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回
【近义词】:
【反义词】:缄口不言
【语法】:作谓语、宾语;指泄漏机密
机事不密 成语接龙
【顺接】:密不可分 密不透风 密不通风 密云不雨 密利迦罗 密勿之地 密咏恬吟 密密丛丛
【顺接】:八音遏密 兵上神密 词严义密 贯微动密 过从甚密 河同水密 机事不密 虑周藻密
【逆接】:暗藏杀机 白费心机 剥复之机 不失时机 持重待机 喘息之机 错过时机 费尽心机
【逆接】:机不可失 机不容发 机不旋踵 机中锦字 机事不密 机会主义 机关用尽 机关算尽
窦武,陈蕃谋诛之,机事不密,反为所害,中涓自此愈横,是什么意思
时有宦官曹节等弄权,窦武、陈蕃谋诛之,机事不密,反为所害,中涓自此愈横。
整句话的意思大概就是说,当时有曹节等宦官当权,窦武和陈番很是不满,商量着用计谋把他杀死,商量的计谋被别人知道了,反而被他杀掉了,中涓从那以后便更加猖狂了。
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成害.什么意思
【原文】君⑴不密⑵则⑶失臣,臣不密则失身⑷,几⑸事不密则害⑹成⑺。
【译文】君主说话不周密就会失去臣下,臣子说话不周密就会失去生命,细微小事不周密就会令祸患形成。⑻
注释:⑴“君”本义:君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君,尊也。——《说文》 赏庆刑威曰君。——《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⑵“密”周密,严密。《汉书·黄霸传》:“属令周密。”
⑶“则”副词。即,就。表示前后两事时间相距很近。《荀子•荣辱》:「粮食大侈,不顾其后,俄则屈安穷矣。」
⑷“身”生命。《楚辞·卜居》:“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偷生乎?”
⑸“几”细小,细微。《后汉书·陈宠传》:“今不蒙忠能之赏,而计几微之故。”
⑹“害”祸患;灾害。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⑺“成”形成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吴均《与朱元思书》
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机事不密祸先行,什么意思
主君说话要是不缜密的话就会失信于臣子,臣子说话不缜密的话就会给自身招致祸害;做机密重要的事情要是不缜密的话就会让这件事一败涂地。支持原创
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机事不密则成害,这句话出自哪里?
【原文】
“不出户庭,无咎。”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机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俗译】
《易经》节卦关于“初九”的爻辞说:“不出户庭,无咎。”
孔子说:“之所以总有‘乱’发生,其乱之源往往是由言语引发的。君说话不慎密则失信于臣,臣说话不慎密则灾殃及身,重要的事情不慎密则造成祸害。所以,君子处事说话谨守慎密,不乱出去,也就不会乱说话。”
窦武,陈蕃谋诛之,机事不密,反为所害,中涓自此愈横,
“窦武,陈蕃谋诛之,机事不密,反为所害,中涓自此愈横”出自《三国演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这句话说的是,汉灵帝时,宦官曹节专权误国,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密谋除掉他,但是谋划的时候泄露了机密,被他杀害了,自此之后,宦官(即中涓)就更加横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