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篦刮眼成语典故
典源出处
《涅槃经》八:“有盲人为治目,故造诣良医,是时良医,即以金鎞刮其眼膜。” 《北史·孝行传·张元传》:“及元年十六,其祖丧明三年。元恒忧泣,昼夜读佛经,礼拜以祈福祐。后读 《药师经》,见‘盲者得视’之言。遂请七僧,然七灯,七日七夜转 《药师经》行道。……如此经七日,其夜梦见一老翁,以金鎞疗其祖目,于梦中喜跃,遂即惊觉。乃遍告家人。三日,祖目果明。”
释义用法
金鎞(篦),为金属制,形似箭镞的手术刀,原是古印度医者剔刮病盲人眼膜的器具。印度僧人受戒时,以金鎞加于眼上,表示刮除无智膜。后以此典形容去除眼前障碍,使目光明锐。
用典形式
【刮眼膜】 宋·陆游:“才华刮眼膜,文字愈头风。”
【刮膜篦】 宋·陆游:“禅心每笑弹棋局,道眼常捐刮膜篦。”
【金篦术】 唐·刘禹锡:“师有金篦术,如何为发蒙。”
【宝篦刮】 宋·苏舜钦:“病膜谁将宝篦刮,痒背恰得仙人抓。”
【烦金篦】 宋·陈与义:“每见眼自明,不复烦金篦。”
【刮膜金篦】 唐·李商隐:“得眉怜翠羽,刮膜想金篦。”金·元好问:“世事纷纷眯是非,不应刮膜在金鎞。”
【金篦刮眼】 唐·杜甫:“金篦空刮眼,镜象未离铨。”
【金篦刮膜】 宋·黄庭坚:“金篦刮膜会有时,汤熨取快术诚短。”
【眼膜欲刮】 清·黄景仁:“名山几处过如雾,眼膜欲刮无金篦。”
【金篦开倦眼】 清·王戬:“金篦开倦眼,慧目陟东岭。”
金篦刮眼什么意思
“金篦刮眼”之说,源于《涅盘经》卷八:“有盲人为治目故,造诣良医。是时,良医即以金篦刮其眼膜。”比喻去除执著、障碍,使心眼明净。如唐·杜甫《秋月夔府咏怀》诗:“金篦空刮眼,镜象未离铨。”
比喻幡然醒悟。
相关阅读
金屑翳眼(金篦刮眼)
与佛教有关的,多以“金”喻其贵。如佛陀成“金线”、佛身称“金山”、佛口称“进口”、佛经成“金经”、佛寺称“禁地”,不一而足。佛经中的片言只语、佛法中的一知半解,谓之“金屑”。《五灯会元》卷十一:“金屑虽贵,落眼成翳。”生动地喻说了执著文字、知见,反而成为修行的障碍的道理。这里的“眼”,不是指“肉眼”,而是指具足“真空妙有”等正见的“慧眼”、“法眼”和“佛眼”,禅宗一概称之为“正法眼”或“顶门眼”。
禅宗一向标榜“不立文字”、“不涉理路”,因此力斥“金屑翳眼”之弊。《起信论》谈到“计名字相”,谓众生迷妄,执取名相,从而生起种种分别取舍的烦恼。佛教重视悟解,悟解之后,还要“称解起行”。一昧在“名相”中兜圈子,“牵枝引蔓,说玄谭妙,正是金屑眼中翳”(《五灯会元》卷十七)。所谓“说食不饱”、“数宝不富”。明·真可《〈石门文字禅〉序》认为:“夫自晋宋齐梁,学道者争以金屑翳眼,而初祖东来,应病投剂,直指人心,不立文字。”可见禅宗之兴,正是为了破除六朝盛行的纠缠“名相”的流弊。明·陆西星谓:“定了名相,是为太虚生闪电也,论大道者不作是解。佛语说,金屑虽贵,著之眼中,何殊沙土?意盖如此。”(《读〈南华经〉杂说》)正如《金刚经》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用禅宗的话来说,叫做“一翳在眼,空华乱坠”(《五灯会元》卷十六)。修行者不见自性,只看重名相、知解,在佛家看来,属于“所知障”,结果是“醍醐上味,反成毒药”(见《五灯会元》卷十七)。佛经中千言万语,只是方便开示,犹如应病与药,以指标月,以便众生除妄归真,明心见性。不理解这层言外之意,喻如执药成病,观指成妄。《五灯会元》卷四载:小师洪湮以讲论自矜。径山鉴宗禅师开示他说:“佛祖正法,直截亡诠。汝算海沙,于理何益?但能莫存知见,泯绝外缘,离一切心,即汝真性。”“金屑翳眼”的比喻,正说明了佛法的真谛不在文字言说、名相及知解上。
金篦刮目是什么意思呢
金篦刮目
jīn bì guā mù
〖解释〗比喻翻然醒悟。
〖出处〗梁启超《读〈日本书目志〉书后》:“然今及铁舰之未来功也,吾速以金篦刮目,槐柳取火,尤不容缓也。”
第三个字是刮的成语
黄皮刮廋: 形容面黄肌瘦的样子。
金篦刮目: 比喻翻然醒悟。
搜肠刮肚: 比喻绞尽脑汁,苦思苦想。
熬肠刮肚: 指从事饮食方面尽力节俭。
吞刀刮肠: 比喻决心改过自新。
一塌刮子: 总共加在一起。
扫锅刮灶: 指倾其所有。
篦,这个字怎么读?
中文名:篦
读音:bì
部首:竹
总笔画:16
一种密齿梳,亦称篦栉、篦子、篦梳。篦是古时一种篦污去痒的理发工具。
相传制篦的祖师爷是春秋时期陈七子,因罪入狱。在狱中,陈七子头上生了虱子。陈七子将用刑用的竹板制成最初的篦,用来清除头上的发垢和虱子。
明代对理发师傅的称呼为“篦头师傅”,篦也可当作发饰插于发髻上。
有带目和金的成语吗
『金篦刮目』
『拼音』 jīn bì guā mù
『首拼』 jbgm
『释义』 比喻翻然醒悟。
『康熙字典』 金、篦、刮、目。
『出处』 梁启超《读〈日本书目志〉书后》然今及铁舰之未来功也,吾速以金篦刮目,槐柳取火,尤不容缓也。”
『示例』 无
『金刚努目』
『拼音』 jīn gāng nǔ mù
『首拼』 jgnm
『释义』 形容面目威猛可畏。
『康熙字典』 金、刚、努、目。
『出处』 《太平广记》卷一七四引宋·庞元英《谈薮·薛道衡》隋吏部侍郎薛道衡,尝游钟山开善寺,谓小僧曰‘金刚何为努目?菩萨何为低眉?’小僧答曰‘金刚努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道衡怃然不能对。”
『示例』 板桥、心余未落笔时,先有意为刘蒋,~,正是力量歉处。★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四
『金刚怒目』
『拼音』 jīn gāng nù mù
『首拼』 jgnm
『释义』 怒目睁大眼睛,眼珠突出。形容面目威猛可畏。
『康熙字典』 金、刚、怒、目。
『出处』 《太平广记》卷一七四引《谈薮》金刚努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
『示例』 不料他竟一点不窘,立刻用~”式,向我大喝一声。★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我的第一个师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