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身节用(谨身节用,远罪丰家)

作者:tvf2h 日期: 分类:成语 浏览:30
本文导读目录:

“谨身节用,远罪丰家” 是什么意思?

你好!

“谨身节用,远罪丰家”

是约束自己,节约用度,避免犯罪,丰裕家室意思。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孝经》 是什么意思?

准确翻译:利用自然时节的规律,从土地中获取应得的利益,严格约束自己行为,勤俭节约,并且孝顺赡养父母,这就是作为普通老百姓应尽的孝道。

"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怎么翻译啊??帮帮忙,谢谢

语出司马光《训检示康》

原文: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

译文:没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欲,就能约束自己,节约用度,避免犯罪,丰裕家室。

《诸葛亮便宜十六策》6治人诗解陈以德义示之好恶劝农薄赋谨身节用

《诸葛亮 便宜十六策 》 6治人诗解 陈以德义示之好恶劝农薄赋谨身节用

题文诗:

治人之道,谓道风化,陈示所以 . 故 孝 经云:

陈以德义 , 而民 兴 行,示之好恶 , 而民知禁 .

日月之明,众下仰之,乾坤之广,万物顺之 .

故 尧舜君,远夷贡献,桀纣之君,诸夏背叛,

非天移动 , 其人是乃 , 上化使然 . 是 故治人 ,

犹如养苗,先去其秽 . 国之将兴,而伐于国,

国之将衰,而伐于山 . 明君务知 , 人之所患 ,

皂服小吏,小国之臣 . 故曰皂服 , 无所不克,

莫知其极,克食于民,而 百姓 有 , 饥乏之变,

则生乱逆 . 唯劝农业,无夺其时,唯薄赋敛,

无尽民财 . 如此 而能 ,富国安家,不亦宜乎?

有国有家 , 其 不 患贫 , 而患不安 . 唐虞之政,

利人相逢,用天之时,分地之利,以豫凶年,

秋有余粮,以给不足,天下通财,路不拾遗,

民无去就 . 故五霸世,不足者 以, 奉于有余 .

故 此至 今 , 诸侯好利,利兴民争,灾害并起,

强弱相侵,躬耕者少,末作者多,民如浮云,

手足不安 . 经云不贵 , 难得之货,使民不盗;

不贵无用 , 之物 而 使 , 民心不乱 . 各理其职,

是以圣人 , 之政治也 . 古齐景公 , 之时病 于,

民下奢侈,不遂礼制 . 周秦之宜,去文就质,

而劝民之 , 有利 之处. 作无用器,聚无益货,

金银璧玉,珠玑翡翠,奇珍异宝,远方所出,

此非庶人 , 之所用也 . 锦绣纂组,绮罗绫縠,

玄黄衣帛,此非庶人 , 之所服也 . 雕文刻镂,

伎作之巧,难成之功,妨害农事,辎軿出入,

袍裘索襗,此非庶人 , 之所饰也 . 重门画兽,

萧墙数仞,冢墓过度,竭财高尚,此非庶人 ,

之所居也 . 孝 经 亦 云:庶人所好,躬耕勤苦,

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 制之以财,用之以礼,

丰年不奢,凶年不俭,素有蓄积,以储其后,

治人之道,不亦合于 , 四时气乎? 真情简朴.

治人第六[1]

【原文】

  治人之道,谓道之风化,陈示所以也。[2]故《经》云:“陈之以德义而民与行,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3]日月之明,众下仰之,乾坤之广,万物顺之。[4]是以尧、舜之君,远夷贡献,桀、纣之君,诸夏背叛,非天移动其人,是乃上化使然也。[5]故治人犹如养苗,先去其秽。[6]故国之将兴,而伐于国,国之将衰,而伐于山。[7]明君之治,务知人之所患皂服小吏,小国之臣。[8]故曰,皂服无所不克,莫知其极,克食于民,而人有饥乏之变,则生乱逆。[9]唯劝农业,无夺其时,唯薄赋敛,无尽民财。[10]如此,富国安家,不亦宜乎?[11]夫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安。[12]故唐、虞之政,利人相逢,用天之时,分地之利,以豫凶年,秋有余粮,以给不足,天下通财,路不拾遗,民无去就。[13]故五霸之世,不足者奉于有余。[14]故今诸侯好利,利兴民争,灾害并起,强弱相侵,躬耕者少,末作者多,民如浮云,手足不安。[15]《经》云:“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贵无用之物,使民心不乱。”各理其职,是以圣人之政治也。[16]古者齐景公之时,病民下奢侈,不遂礼制。[17]周、秦之宜,去文就质,而劝民之有利也。[18]夫作无用之器,聚无益之货,金银璧玉,珠玑翡翠,奇珍异宝,远方所出,此非庶人之所用也。[19]锦绣纂组,绮罗绫縠,玄黄衣帛,此非庶人之所服也。[20]雕文刻镂,伎作之巧,难成之功,妨害农事,辎軿出入,袍裘索襗,此非庶人之所饰也。[21]重门画兽,萧墙数仞,冢墓过度,竭财高尚,此非庶人之所居也。[22]《经》云:“庶人之所好者,唯躬耕勤苦,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制之以财,用之以礼,丰年不奢,凶年不俭,素有蓄积,以储其后,此治人之道,不亦合于四时之气乎?[23]      

   (《诸葛亮集》、《诸葛孔明全集》)

【译文】

书经上说:「以德义教化百姓,百姓就不会悖德忘义;教民以是非之辨,百姓行为就有分寸。」所以要依正道来教育百姓。日月之光,广被众人,众人皆仰望他;天地之大,孕育万物,万物皆顺其生长。因此尧舜之恩泽广布,令远夷皆来归服;夏桀、商纣之败德,使诸夏背叛,这并非上天所指使的,乃造化使然。统治百姓犹如培养幼苗,必先拔去杂草;所以要使国家兴盛,要先去除祸根。有为的君主,应知皂服小吏,危害甚大,因此有的说:「皂服小吏是百姓的克星,广徵暴敛,使百姓匮乏,而导致动乱发生。」平时若能注重农业,不加侵扰,减少赋税,增加百姓收入,这才是使国家富强的最好方法。国军不忧心国家不够繁荣,却忧心国内不安定,所以尧舜划分地利,与民耕作,观测天象,预测凶年,使年年有余粮,人人都衣食不缺,路不拾遗,百姓皆满足於现况。春秋时代贫弱者开始为富者耕作,延续至今的诸侯皆争一己之私利,形成弱肉强食的社会,耕作的农人减少,纷纷改行从商,互相争利,以致人心惶惶,社会不安定。书经上说:「居上位者不把金银当宝贝,百姓就不会去当盗贼;不常使用奢侈无用的器物,民心就不会大乱。」能使百姓安於其职,才是盛民的政治。齐景公生活奢侈,礼制就无法施行,周朝与秦朝,去除纹饰,崇尚俭朴,使民风敦厚。金银璧玉,珠玑翡翠,奇珍异宝,皆非中原所产,也非平常百姓日常所需。锦绣编织,绮罗绫縠,染色布帛,皆非百姓身上所能穿的。雕文刻镂,耗时贵工,只有妨害农事,无重要用途。辎軿袍裘,亦非百姓所需,那些刻意垛高围墙装点门面,大肆翻祖坟,炫燿财富的行为,都是富人才做的事。书经上说:「庶民最需求的生活是努力躬耕,谨身节用,以侍奉父母。」所以为政者要能控制财货流量,并以礼教化百姓,使之勤俭刻苦平日有积蓄,便不愁荒年时物货缺乏,这样的治民之道,不也合乎了四时的变化吗?【注释】

[1]治人:管理百姓。[2]风化:风俗教化。《汉书·韩延寿传》:“至令民有骨肉争讼,既伤风化,重使贤长吏、啬夫、三老、孝弟受其耻。”治人之道,《诸葛孔明全集》作“治人之政”。[3]这几句的意思是说,《孝经》上说:“向百姓宣传道德思想百姓就会跟着你一起前进,向百姓宣传皇帝所喜欢的和所厌恶的,百姓就懂得哪些事情是禁止的了。陈之以德义而民与行,《诸葛孔明全集》作“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

(《孝经》三才章第七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译文 :曾子听了孔子前面所说的话,感叹道:“多么博大精深啊!孝道实在是太伟大了!”孔子说:“孝道,是天的常道,是地的义理,是人的实践。天地间永恒的道理,是人们应该共同遵循的法则。能够遵循天地间的法则,把握天地间的规律,就可以用来治理天下了。因此,利用孝道教化百姓,不需要严厉的手段就能够达到目的;利用孝道治理国家,不需要严刑峻法就可以有良好的效果。先代的圣王正是了解到通过教育就能感化民众,所以他以身作则,倡导博爱,在这种感化作用下,民众也就没有遗弃双亲的行为了;向民众做出恭敬谦让的表率,民众也就没有互相争斗的行为;向民众教导以礼乐,民众就会和睦相处;向民众表明什么是善恶美丑,民众也就不会去犯禁了。《诗经·小雅·节南山》曾赞颂周朝的太师尹氏说:‘威严而显赫的太师尹氏啊,人们都在仰望您、效法您哩!'”)

[4]仰:抬头望。《论语·子罕》:“仰之弥高。”引申为敬慕。乾坤:《周易》中的两个卦,指阴阳两种对立势力。阳性的势力叫做乾,乾之象为天,阴性的势力叫做坤,坤之象为地。《易传》认为乾的作用在使万物发生,“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易·乾·彖辞》)坤的作用在使万物成长,“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天”。(《易·坤·彖辞》)引申为天地、日月、男女、父母、世界等的代称。[5]尧: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号陶唐氏,名放勋,史称唐尧。传曾命羲和掌管时令,制定历法。咨询四岳,选舜为其继任人。对舜考核三年后,命舜摄位行政。他死后为由舜继位,史称“禅让”。一说尧到了晚年为舜所囚,其位也为舜所夺。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姚姓,一作妫姓,号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相传因四岳推举,尧命他摄政。他巡行四方,除去共工、驩兜、三苗、鲧等四人。尧去世后继位,又咨询四岳,挑选贤人,治理民事,并选拔治水有功的禹为继承人。一说他为禹所放逐,死于南方的苍梧。夷:中国古代对东方各族的泛称,亦称“东夷”。如夏至周朝有九夷之称。亦泛指四方的少数民族。《尚书·大禹谟》有“无怠无荒,四夷来王”。旧时亦用以称外国人。贡献:进奉;进贡。《荀子·正论》:“夫是之谓视形势而制械用,称远近而等贡献。”桀:夏代国君。名履癸。暴虐荒淫。在有仍(今山东济宁东南)会合诸侯,攻灭有缗氏(今山东金乡)。后被商汤所败,出奔南巢(今安徽巢湖市西南)死。夏朝灭亡。纣:亦称帝辛。商代最后的国君。曾征服东夷,损耗大量人力物力。又杀九侯、鄂侯、比干、梅伯等,囚周文王、箕子。重征赋税、统治暴虐。后周武王会合西南各族向商进攻,牧野(今河南淇县南)之战,他因“前徒倒戈”,兵败自焚。商亡。诸夏:周代王室所分封的诸国。《左传·闵公元年》:“诸夏亲昵,不可弃也。”亦指中原地区,常与偏远地区相对而言。《国语·吴语》:“昔楚灵王不君……逾诸夏而图东国。”上化:君主所施行的教化。[6]秽:田中多草;荒芜。《汉书·杨恽传》:“田彼南山,芜秽不治。”[7]伐:讨伐;攻打。《书·武成》:“武王伐殷。”[8]明君:贤明的君主。 患:忧虑;厌恶。《论语·学而》:“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左传·宣公二年》:“宣子骤谏,公患之。”皂服之吏:皂为黑色,指穿黑衣的卫士。后世亦作为衙门差役的称谓。务知从之所患皂服小吏,《诸葛孔明全集》作“务知人之所患皂服之吏”。[9]克:好胜;忌刻。《论语·宪问》:“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左传·僖公九年》:“无好无恶,不忌不克之谓也。”极:达到最大限度;穷尽。《诗经·大雅·崧高》:“骏极于天。”《淮南子·原道训》:“然而大不可极,深不可测。”饥乏之变:因饥饿困乏而突然发生的非常事件。乱逆:造反叛乱。[10]劝农业:鼓励耕作。薄赋敛:减轻税收和以其他名目征收的费用。[11]不亦宜乎:难道不是应当的吗?[12]这几句话出自《论语·季氏》,意思是说那些诸侯大夫一类人,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

(《论语·季氏》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13]唐:古国名。1.相传为祁姓,尧的后裔。在今山西翼城西,为周成王所灭,后为共其弟叔虞的封地。2.姬姓,在今湖北随州西北唐县镇,公元前505年灭于楚。3.西周时北方部族所建。在今山西太原西南,即北唐。虞:传说中远古部落名,即有虞氏。居于蒲阪(今山西永济市西蒲州镇)。舜为其领袖。豫:通“预”。事先有所准备。《荀子·大略》:“先患虑患谓之豫,豫则祸不生。”凶年:荒年。《孟子·梁惠王下》:“凶年饥岁。”去就:离开和归来。这里是偏义词。偏重于“去”的意思。以豫凶年,《诸葛孔明全集》作“以备凶年”。[14]五霸:一作“五伯”。春秋时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一说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一说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一说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吴王夫差。不足者奉于有余:《老子》:“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意思是说,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用来弥补不足的。社会的规则却不是这样,总是减少已经不足的,用来供奉已经有余的。[15]末作:犹“末业”。《管子·治国》:“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民如浮云,手足不安:指老百姓不能安居乐业。[16]理:治玉。《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引申为整治、治平。《汉书·循吏传序》:“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政治:政务管理得当,天下太平。治,有秩序,安定。与“乱”相对。《孟子·滕文公下》:“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

( 《 道德经 · 第03章 圣人之治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 [17]齐景公:春秋时齐国君。名杵臼。齐庄公异母弟。公元前547—前490年在位。大夫崔杼杀庄公后,立他为君。在位时好治宫室,厚赋重敛,庶民的生产物被剥夺三分之二,并垄断工商业,抽取重税。同时刑罚残酷,多人被处刖足之刑,致使民人逃离公室,归于田氏。病民下奢侈:担心百姓形成生活不节俭的不良风气。病,担忧;患苦。《礼记·乐记》:“病不得其众也。”《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人。”遂:成功,顺利。《礼记·月令》:“[仲秋之月]百事乃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长卿久宦不遂,而来过我。”礼制:礼仪制度。病民下奢侈,《诸葛孔明全集》作“病民不奢侈”。[18]这几句的意思是说,周朝初期和秦国刚刚兴盛的时候,不要那些外表浮华的东西而采取务实的态度来治理国家,对鼓励百姓很有好处。文,文华;辞采。与“质”相对。《文心雕龙·原道》:“逮及商周,文胜其质。”质,质朴。《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夫强乎武哉,文不胜其质。”[19]庶人:春秋时期的农业劳动者。《左传·襄公九年》:“其士竞于教,其庶人力于农穑。”《管子·君臣》:“务四支之力,修耕农之业,以待令者,庶人也。”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论语·季氏》:“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国语·周》:“庶人工商,各守其业。”[20]锦绣:精美鲜艳的丝织品,比喻美丽或美好。纂组:五彩的绦带和丝织的绶带。绮罗:花纹美丽的丝织品。绫觳:比缎子薄的丝织品和有绉纹的纱。衣帛:穿丝绸。帛,丝织物的总称。《左传·闵公二年》:“卫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21]雕文:用有文采的绘画来装饰。刻镂:雕刻。伎作:技巧高超的制作工艺。伎,同“技”。技巧,技艺。《书·秦誓》:“无他伎。”辎軿:古代有帷盖的大车。袍:长衣服的通称。裘:皮衣。《论语·乡党》:“缁衣羔裘。”索:襗:亵衣,即贴身的衣裤。《周礼·天官·玉府》:“掌王之燕衣服。”《诗经·秦风·无衣》:“与子周泽。”郑玄笺“泽”作“襗”,云:“襗,亵衣,近污垢。”[22]重门:一道道院门。画兽:指在大门的铜环上刻成或铸成兽头形的铺首衔着,故称“兽环”。萧墙:门屏。《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仞:古代长度单位。据陶方琦《说文仞字八尺考》谓周制为八尺,汉制为七尺,东汉末则为五尺六寸。《论语·子张》:“夫子之墙数仞。”冢墓:隆起的坟墓。高尚:指浪费金钱。尚,超过。《论语·里仁》:“好仁者无以尚之。”[23]四时之气:指四季的本质特征。气,通常指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论衡·自然》:“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以储其后,《诸葛孔明全集》作“以备其后”。

(《孝经》庶人章第六:用天之道,分地之利, 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翻译 文言文 训俭示康

【翻译】

本来(出身在)贫寒的家庭,一代一代(都凭借清白(的家风)相继承。我生性不喜欢豪华奢侈,从做婴儿(时起),长辈把饰有金银的华美的衣服加(在我身上),(我)总是害羞地扔掉它。二十(岁那年)忝列在(进士的)科名(之中),(参加)闻喜宴(时),只有(我)不戴花,同年说:“(花是)君王赐戴的,不能违反(不戴)。”(我)才(在帽檐上)插上一枝花。(我)一向衣服(只)求抵御寒冷,食物(只)求饱肚子,也不敢(故意)穿肮脏破烂(的衣服)以违背世俗常情,(表示与一般人不同)求得名誉。只是顺着我的本性(行事)罢了。

许多人都把奢侈浪费看作光荣,我心里独自把节俭朴素看作美德。别人都讥笑我固执,不大方,我不把这作为为缺陷,回答他们说:“孔子说:‘与其不谦虚,宁愿固陋。’又说:‘因为俭约而犯过失的,(那是很)少的。’又说:‘有志于探求真理但却以吃得不好,穿得不好,(生活不如别人)为羞耻的读书人,(这种人是)不值得跟(他)谈论的。’古人把节俭作为美德,现在的人却因节俭而相讥议,(认为是)缺陷,嘻,(真)奇怪呀!”

近年风气尤其奢侈浪费,当差的大都(穿)士人的衣服,农夫穿丝织品作的鞋。我记得天圣年间(我的)父亲作群牧司判官(时),客人来了未尝不摆设酒席,(但)有时斟(酒)三次,(有时)斟五次,最多不超过七次(就不斟了)。酒(是)向市上买的,水果限于梨、栗子、枣、柿子之类,下酒菜限于干肉、肉酱、菜汤,食具用瓷器和漆器。当时士大夫人家都这样,人家(并)不讥笑非议。(那时)聚会次数多而礼意殷勤,食物少而感情深厚。近来士大夫家庭,酒(如果)不是(照)宫内酿酒的方法(酿造的),水果、下酒菜(如果)不是远方的珍贵奇异之品,食物(如果)不是(很)多品种,食具(如果)不是(摆)满桌子,(就)不敢约会招待客人朋友。(为了约会招待)往往(先要用)几个月(的时间)准备,然后(才)敢发请柬。如果有人不这样做,人们(都)争着非议他,认为(他)没有见过世面、舍不得花钱。因此不跟着习俗顺风倒的(人),(就)少了。唉,风气败坏得像这样,居高位有权势的人虽然不能禁止,(难道能)忍心助长这种恶劣风气吗?

又听说从前李文靖公作宰相(时),在封丘门内修筑住宅,厅堂前面仅仅(能够)让(一匹)马转个身。有人说它太狭窄,(李文靖)公笑笑说:“住宅(是)要传给子孙(的),这里作为(我当)宰相的厅堂,确实(是)狭窄,(但是将来)用作(当)太祝、奉礼(的我的子孙)的厅堂(却)已经宽敞了。”参政鲁公当谏官(时),真宗派人紧急召见他,(后来)在酒馆里找到他,(鲁公)入宫以后,真宗问他从哪里来,(他)如实地回答(真宗)。皇上说:“你(担任的官职)属于清望官,为什么在酒馆里喝酒?”(他)回答说:“小臣家里贫寒,客人来了没有食具、下酒菜、水果,所以就到酒馆请客人喝酒。”皇上因为(鲁公)没有隐瞒,越发尊重他。张文节当宰相(时),自己生活享受如同(以前)当河阳节度判官时(一样),亲近的人有的劝他说:“您现在领取的俸禄不少,可是自己生活享受(却)像这样(节俭),您虽然自己知道(自己)确实(是)清廉节俭,(但是)外人(对您)很有讥评,说您如同公孙弘盖布被子那样矫情作伪,您应该稍稍随从众人(的习惯做法才好)。”(张文节)公叹息说:“我今天的俸禄(这样多),即使全家(穿)绸缎的衣服,(吃)珍贵的饮食,还怕不能做到(吗)?但是人们的常情,由节俭进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进入节俭(却)困难(了)。我今天的(高)俸禄哪能长期享有(呢)?(我)自己(的健康)哪能长期保持(呢)?(如果)有一天(我罢官或病死了,情况)与现在不一样,家里的人习惯于奢侈生活已经很久,不能立刻节俭,(那时候)一定会(因为挥霍净尽而)弄到饥寒无依,何如(不论)我作(大)官或不作(大)官,活着或死亡,(家中的生活标准都)固定像(同)一天(一样)呢?”唉,大的有道德才能的人的深谋远虑,哪里(是)凡庸的人所(能)比得上的呢!

御孙说:“节俭(是各种好)品德的共(有特点);奢侈(是各种)罪恶中的大(罪)。”“共”(就是)“同”,(是)说有(好)品德的人都是由节俭而来的。(因为如果)节俭就少贪欲。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欲,就不为外物所役使,不受外物的牵制,可以走正直的道路。没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欲,就能约束自己,节约用度,避免犯罪,丰裕家室。所以说:“节俭(是各种好)品德的共(有特点)。”(如果)奢侈就会多贪欲。有地位的人(如果)多贪欲,就会贪图富贵,不走正路,(最后)招致祸患;没有地位的人(如果)多贪欲,就会多方营求,随意浪费,(最后)败家丧身:因此,作官的(如果奢侈,就)必然贪赃受贿,在乡间(当老百姓的,如果奢侈就)必然盗窃他人财物。所以说:“奢侈(是各种)罪恶(中)的大(罪)。”

古时候正考父用稀粥维持生活,孟僖子(因而)推知他的后代必定有显达的人。季文子(前后)辅佐三位国君,(他的)小妻不穿丝绸,马不喂小米,有名望的人认为(他)忠(于公室)。管仲(使用)刻有花纹的食具、红色的帽带,(住宅有)上边刻着山岳的斗栱,上边画着水藻的梁上的短柱(生活奢华),孔子看不起他,(批评他)见识不高。公叔文子(在家里)宴请卫灵公,史鰌知道他(一定将要)遭到灾祸,(果然)到了(文子去世,文子的儿子)公孙戌(时),(公孙戌就)因为富裕招罪,出国逃亡。何曾一天吃喝(要花)一万(个)铜钱,到了孙子(这一代就)因为傲慢奢侈而家人死光。石崇以奢侈浪费来向人夸耀,终于因此而死在刑场上。近年寇莱公的豪华奢侈,在当代人中堪称第一,但是因为(他的)功业大,所以人们不批评他。(可是他的)子孙习染他的家风(也豪华奢侈),现在多数穷困。其他因为节俭而立下(好)名声,因为奢侈而自招失败的事例(还很)多,不能统统列举。(上面)姑且举几个人用来教诲你。你不但本身应当履行(节俭),(还)应当以(节俭)教诲你的子孙,使他们了解前辈的(生活)作风习俗

【注释】

1.华靡:豪华奢侈。

2.金银:饰有金银(的衣服)。

3.赧(nǎn):因害羞而脸红。

4.同年:同榜登科的人,彼此称“同年”。

5.乃簪一花:于是勉为插戴一枝花。簪,这里作动词用。

6.服垢弊以矫俗干名:穿肮脏破烂的衣服,以有意违背世俗常情来求得名誉。服,穿。垢,脏。弊,破。矫俗,违背世俗的常情。干名,求名誉。

7.俭素:节俭朴素。

8.嗤吾固陋:讥笑我固执而不通达。

9.病:缺点,缺陷。

10.与其不逊也宁固:语出《论语·述而》:子曰:“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意思是说,奢侈就显得骄傲,节俭就显得固陋。与其骄傲,无宁固陋。

11.以约失之者鲜矣:语出《论语·里仁》。意思是说,因为俭约而犯过失的,那是很少的。约,俭约。鲜,少。

12.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语出《论语·里仁》。意思是说,读书人有志于真理,却以吃得不好穿得不好(生活不如人)为羞耻,这种人是不值得跟他谈论的。

13.相诟病:相讥议,认为是缺点。

14.嘻,异者:嘻,真奇怪呀!嘻,叹词。异,怪。

15.近岁:指宋神宗元丰年间。

16.蹑丝履:穿丝质的鞋子。蹑,踩,这里作“足穿”解释。

17.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天圣,宋仁宗的年号(公元1023年至1032年)。先公,司马光称他死去的父亲司马池。群牧,即群牧司,宋朝主管国家公用马匹的机构。判官是群牧使(群牧司的最高长官)属下的官员。

18.置酒:摆设酒席。

19.行:行酒。主人斟酒给客人一次为一行。

20.酒酤于市:酒是在市上买的。酤,同“沽”,买。

21.肴止于脯、醢(hǎi)、菜羹:肴,下酒的菜。脯,干肉。醢,肉酱。羹,汤。

22.非:讥评,认为不对;责难。

23.内法:宫内酿酒的秘法。内,指宫内。

24.珍异:珍贵奇异之品,即所谓“山珍海错”。

25.器皿:盘、盂一类盛饮食的器具。

26.常数月营聚,然后敢发书:往往先用几个月的时间准备珍贵的食品,然后才敢发请柬。营聚,准备,张罗。发书,发出请柬。

27.人争非之,以为鄙吝:人们都认为他不对,说他鄙吝。鄙,没见过世面。吝。舍不得花钱。

28.随俗靡:跟着习俗顺风倒。靡,倾倒;倒下。

29.颓弊:败坏。

30.居位者:指职位高有权势的人。

31.忍助之乎:忍心助长这种恶风气吗?

32.李文靖公:即李沆(hàng),字太初,洛州肥乡(今河北省肥乡县)人。宋真宗时官至宰相,死后谥号文靖。

33.治居第于封丘门内:在封丘门内建造住宅。治,建筑。居第,住宅。封丘门,北宋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的城门。

34.厅事前仅容旋马:厅事,处理公事或接待宾客的厅堂。仅容旋马,仅仅能够让一匹马转个身。

35.隘:狭窄。

36.太祝、奉礼:即太祝和奉礼郎,这是太常寺的两个官,主管祭祀,往往用功臣的子孙担任。

37.参政鲁公为谏官:鲁宗道,字贯之,亳(音博)州谯(今安徽省亳州)人。宋仁宗时拜参知政事(副宰相)。为谏官,作谏官的时候。下面所讲的得于酒家这件事,是在他作谕德(负责教育太子的官)时,而司马光误记为他作右正言(谏官)时了。

38.上:皇上,指宋真宗。

39.清望官:清高有名望的宫。唐、宋时的中央高级官员,常备顾问。因此等官职多由进士出身有文学成就的人担任,故名。

40.故就酒家觞之:所以就着酒馆招待他。觞,酒杯,这里作动词用,是请人喝酒的意思。

41.无隐:没有隐瞒实情。

42.张文节:即张知白,字用晦,沧州清池(在今河北省沧州市东南)人。宋真宗时为河阳(今河南省洛阳市)节度判官。宋仁宗初年为宰相。死后谥号文节。

43.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自己的生活享受跟在河阳作节度判官时一样。掌书记,唐朝官名,相当宋朝的判官,都是主管批公文的官。古人作文,常用前代的官名称当代的官。

44.所亲:亲近的人。

45.清约:清廉节俭。

46.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外面却有些人讥评你,说你如同公孙弘盖布被那样矫情作伪。公孙弘,汉武帝时为丞相,封平津侯。《汉书·公孙弘传》:汲黯曰: “弘位在三公,奉(同“俸”)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

47.少从众:稍微附和一下众人行事。

48.一旦异于今日:(如果)有一天(我被罢官或者病死了),情况和现在不一样。

49.必致失所:一定会(因为挥霍净尽而至于)饥寒无依。

50.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在身亡常如一日乎:何如我这样不论做不做官、在不在世,家中生活情况都照常一样呢?

51.大贤:据上文所述李、鲁、张三人。

52.御孙曰:以下引自《左传》庄公二十四年。御孙,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

53.不役于物:不为外物所役使,不受外物的牵制。

54.直道而行:行正直之道。语出《论语·卫灵公》。意思是说,一个人既然无所贪慕,那么任何事情都敢于诚实不欺地去作。

55.谨身节用:约束自己,节约用途。语出《孝经·庶人章》: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56.远罪丰家:避免犯罪,丰裕家室。

57.枉道速祸:不循正道而行,招致祸患。枉,屈。速,招。

58.多求妄用:多方搜求,任意挥霍。

59.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所以作官必然贪赃受贿,在乡间必然盗窃他人财物。这两句话,上句承接君子,下旬承接小人。

61.衣(yì):穿。

62.镂:(lòu)簋:(guǐ):刻有花纹的簋。文中指使用刻有花纹的簋。下文“朱紘”、“山节藻棁”用法同。镂,刻。簋,盛食物的器具。

63.朱紘(hóng):红色的帽带。

64.山节:可有山岳的斗栱(gǒng)。节,柱子上的斗栱,是顶住横梁的方木。

65.习:习染。

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翻译

君子不贪心就不被外物所役使,就可以走直道。

小人不贪心就能谨慎处世,节省用度,

使罪祸免除,家庭丰裕。

《孝经》诗解2孝无不在卿士庶人

《孝经》诗解2孝无不在卿士庶人

题文诗:

卿大夫孝,孝法先王,非先王礼,服不敢服;

非先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德,行不敢行.

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

言满天下,口辞无过;行满天下,行无怨恶,

三者备矣,能守宗庙.古训是式,威仪是力.

天子是若,明命使赋.出纳王命,王之喉舌,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士章之孝,资于事父,以事其母,而爱心同;

资于事父,以事其君,而敬心同.母取其爱,

君取其敬,兼之者父.孝事君忠,敬事长顺,

忠顺不失,以事其上,能保禄位,守其祭祀.

明发不寐,有怀二人.夙兴夜寐,无辱所生.

庶人之孝,法天择地,用天之道,分地之利,

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情生天地,天地有情,

真情至孝,孝感动天,始自天子,终於庶人,

尊卑虽殊,孝道同致.真情遍在,孝通终始,

无所不在,通古达今,真孝所至,至精至诚,

无始无终,非始非终,能始能终,善始善终.

唐·李隆基注,宋·邢昺疏

全文: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士章第五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分段释解: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疏]

正义曰:次诸侯之贵者即卿大夫焉。《说文》云:“卿,章也。”《白虎通》云:“卿之为言章也,章善明理也。大夫之为言大扶,扶进人者也。故传云:进贤达能谓之卿大夫。”《王制》云:“上大夫,卿也。”又《典命》云:“王之卿六命,其大夫四命。”则为卿与大夫异也。今连言者,以其行同也。

注 :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服者,身之表也。先王制五服,各有等差。言卿大夫遵守礼法,不敢僣上逼下。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法言,谓礼法之言。德行,谓道德之行。若言非法,行非德,则亏孝道,故不敢也。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言必守法,行必遵道。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行皆遵法道,所以无可择也。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礼法之言,焉。有口过。道德之行,自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三者,服、言、行也。礼:卿大夫立三庙,以奉先祖。言能备此三者,则能长守宗庙之祀。盖卿大夫之孝也。

[疏] 非先王至孝也。○正义曰:夫子述诸侯行孝之事终毕,次明卿大夫之行孝也。言大夫委质事君,学以从政,立朝则接对宾客,出聘则将命他邦。服饰、言、行,须遵礼典。非先王礼法之衣服,则不敢服之於身。若非先王礼法之言辞,则不敢道之於口。若非先王道德之景行,亦不敢行之於身。就此三事之中,言行尤须重慎。是故非礼法则不言,非道德则不行。所以口无可择之言,身无可择之行也。使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服饰、言、行三者无亏,然后乃能守其先祖之宗庙。盖是卿大夫之行孝也。《援神契》云:“卿大夫行孝曰誉,盖以声誉为义。”谓言行布满天下,能无怨恶,遐迩称誉,是荣亲也。旧说云:“天子、诸侯。各有卿大夫。”此章既云言行满於天下,又引《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是举天子卿大夫也。天子卿大夫尚尔,则诸侯卿大夫可知也。○注服者至逼下。○正义曰:“服者,身之表也”者,此依孔传也。《左传》曰:“衣,身之章也。”彼注云“章贵贱”,言服饰所以章其贵贱,章则表之义也。云“先王制五服,各有等差”者,案《尚书·皋陶篇》曰:“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孔传云:“五服: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之服也。”尊卑采章各异,是有等差也。云“言卿大夫遵守礼法,不敢僣上逼下”者,“僣上”谓服饰过制,僣拟於上也;“逼下”谓服饰俭固,逼迫於下也。卿大夫言必守法,行必遵德,服饰须合礼度,无宜僣逼。故刘炫引《礼》证之曰“君子上不僣上,下不逼下”是也。又案《尚书·益稷篇》称命禹曰:“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采章施於五色,作服,汝明。”孔传曰:“天子服日、月而下,诸侯自龙衮而下,至黼、黻,士服藻、火,大夫加粉、米。上得兼下,下不得僣上此古之天子冕服十二章,以日、月、星辰及山、龙、华虫六章画於衣。衣法於天,画之为阳也。以藻、火、粉、米、黼、黻六章绣之於裳。裳法於地,绣之为阴也。日、月、星辰,取照临於下;山取兴云致雨,龙取变化无穷;华虫谓雉,取耿介;藻取文章,火取炎上以助其德;粉取絜白,米取能养;黼取断割,黻取背恶乡善:皆为百王之明戒,以益其德。诸侯白龙衮而下八章也,四章画於衣,四章绣於裳。大夫藻、火、粉、米四章也,二章画於衣,二章绣於裳孔安国盖约夏、殷章服为说周制,则天子冕服九章,象阳之数极也。案郑注《周礼·司服》称,至周而以日、月、星辰画於旌旗,所谓“三辰旂旗,昭其明也”。又云:“登龙於山,登火於宗彝,尊其神明也。”古文以山为九章之首,火在宗彝之下。周制以龙为九章之首,火在宗彝之上。是登龙於山,登火於宗彝也。又案《司服》云:“王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则衮冕,享先公、飨、射则鷩冕,祀四望山川则毳冕,祭社稷、五祀则絺冕,群小祀则玄冕。”而冕服九章也。又案郑注:“九章:初一曰龙、次二曰山、次三曰华虫、次四曰火、次五曰宗彝,皆画以为缋;次六曰藻、次七曰粉米、次八曰黼、次九曰黻,皆絺以为绣,则衮之衣五章,裳四章,凡九也。鷩画以雉,谓华虫也。其衣三章,裳四章,凡七也。毳画虎蜼,谓宗彝也。其衣三章,裳二章,凡五也。絺刺粉米,无画也。其衣一章,裳二章,凡三也。玄者衣无文,裳刺黻而已,是以谓玄焉。凡冕服皆玄衣纁裳。”又案《司服》:“公之服自衮冕而下,如王之服;侯伯之服自鷩冕而下;子男之服自毳冕而下;卿大夫之服自玄冕而下;士之服自皮弁而下,如大夫之服。”则周自公侯伯子男,其服之章数又与古之象服差矣。○注法言至敢也。○正义曰:“法言,谓礼法之言”者,此则《论语》云“非礼勿言”是也。云“德行,谓道德之行”者,即《论语》云“志於道,据於德”是也。“若言非法,行非德”者,即《王制》云“言伪而辩,行伪而坚”是也。云“则亏孝道,故不敢也”者,释所以不敢之意也。○注言必至遵道。○正义曰:此依王义,释“非法不言,非道不行”也。○注言行至择也。○正义曰:言不守礼法,行不遵道德,皆已而法之。经言“无择”,谓令言行无可择也。○注礼法至怨恶。○正义曰:口有过恶者,以言之非礼法;行有怨恶者,以所行非道德也。若言必守法,行必遵道,则口无过怨,恶无从而生。○注三者至之祀。○正义曰:云“三者,服、言、行者”也。此谓法服、法言、德行也。然言之与行,君子所最谨。出已加人,发迩见远,出言不善,千里违之。其行不善,谴辱斯及。故首章一叙不毁而再叙立身,此章一举法服而三复言行也。则知表身者以言行,不亏不毁犹易,立身难备也。皇侃云:“初陈教本,故举三事。服在身外可见,不假多戒;言行出於内府难明,必须备言。最於后结,宜应总言。”谓人相见,先观容饰,次交言辞,后谓德行,故言三者以服为先,德行为后也。云“礼:卿大夫立三庙”者,义见末章。云“以奉先祖”者,谓奉事其祖考也。云“言能备此三者,则能长守宗庙之祀”者,谓卿大夫若能备服饰、言、行,故能守宗庙也。

注: 《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夙,早也。懈,惰也。义取为卿大夫能早夜不惰,敬事其君也。

[疏] 诗云至一人。○正义曰:夫子既述卿大夫行孝终毕,乃引《大雅·烝民》之诗以结之,言卿大夫当早起夜寐,以事天子,不得懈惰。匪,犹不也。○注夙夜至君也。○正义曰:“夙,早也。《释古》文。“懈,惰也”,《释言》文。云“义取为卿大夫能早夜不惰”者,引《诗》大意如此。云“敬事其君也”者,释“以事一人”,不言天子而言君者,欲通诸侯卿大夫也。

士章第五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疏] 正义曰:次卿大夫者,即士也。案《说文》曰:“数始於一,终於十。”孔子曰:“推一合十为士。”《毛诗传》曰:“士者事也。”《白虎通》曰:“士者事也,任事之称也。”故《礼辨名记》曰:“士者任事之称也。传曰:通古今,辨然不然,谓之士。”

注: 资於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资,取也。言爱父与母同,敬父与君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言事父兼爱与敬也。故以孝事君则忠,移事父孝以事於君,则为忠矣。以敬事长则顺。移事兄敬以事於长,则为顺矣。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能尽忠顺以事君长,则常安禄位,永守祭祀。盖士之孝也。

[ 疏] 资於至孝也。正义曰:夫子述卿大夫行孝之事终,次明士之行孝也。言士始升公朝,离亲入仕,故此叙事父之爱敬,宜均事母与事君,以明割恩从义也。“资”者,取也。取於事父之行以事母,则爱父与爱母同。取於事父之行以事君,则敬父与敬君同。母之於子,先取其爱;君之於臣,先取其敬,皆不夺其性也。若兼取爱敬者,其惟父乎?既说爱敬取舍之理,遂明出身入仕之行。“故”者,连上之辞也。谓以事父之孝移事其君,则为忠矣;以事兄之敬移事於长,则为顺矣。“长”谓公卿大夫,言其位长於士也。又言事上之道,在於忠顺,二者皆能不失,则可事上矣。“上”谓君与长也,言以忠顺事上,然后乃能保其禄秩官位,而长守先祖之祭祀。盖士之孝也。《援神契》云:“士行孝曰究。”以明审为义,当须能明审资亲事君之道,是能荣亲也。《白虎通》云:“天子之士独称元士。盖士贱,不得体君之尊,故加“元”以别於诸侯之士也。”此直言士,则诸侯之士;前言大夫,是戒天子之大夫,诸侯之大夫可知也。此章戒诸侯之士,则天子之士亦可知也。○注资取至君同。○正义曰:云“资,取也”,此依孔传也。案郑注《表记》、《考工记》,并同训“资,取也”。云“言爱父与母同,敬父与君同”者,谓事母之爱,事君之敬,并同於父也。然爱之与敬,俱出於心。君以尊高而敬深,母以鞠育而爱厚。刘炫曰:“夫亲至则敬不极,此情亲而恭也。尊至则爱不极,此心敬而恩杀也。故敬极於君,爱极於母。”梁王云:“《天子章》陈爱敬以辨化也。此章陈爱敬以辨情也。”○注言事至敬也。○正义曰:此依王注也。刘炫曰:“母亲至而尊不至,岂则尊之不极也?君尊至而亲不至,岂则亲之不极也?惟父既亲且尊,故曰兼也。”刘瓛曰:“父情天属,尊无所屈。故爱敬双极也。”○注移事至忠矣。○正义曰:此依郑注也。《扬名章》云“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於君”是也。旧说云:“入仕本欲安亲,非贪荣贵也。若用安亲之心,则为忠也。若用贪荣之心,则非忠也。”严植之曰:“上云君父敬同,则忠孝不得有异。”言以至孝之心事君,必忠也。○注移事至顺矣。○正义曰:此依郑注也。下章云:“事兄悌,故顺可移於长。”注不言悌而言敬者,顺经文也。《左传》曰:“兄爱弟敬。”又曰:“弟顺而敬。”则知悌之与敬,其义同焉。《尚书》云:“邦伯师长。”安国曰:“众长,公卿也。”则知大夫已上,皆是上之长。○注能尽至祭祀。○正义曰:谓能尽忠顺以事君长,则能保其禄位也。禄谓廪食,位谓爵位。《广雅》曰:“位,莅也。莅下为位。”《王制》云:“上农夫食九人。”谓诸侯之下士,视上农夫,中士倍下士,上士倍中士。祭者际也,人神相接,故曰际也。祀者似也,谓祀者似将见先人也。士亦有庙,经不言耳。大夫既言宗庙,士可知也;士言祭祀,则大夫之祭祀亦可知也:皆互以相明也。诸侯言保其社稷,大夫言守其宗庙,士则“保”“守”并言者,皇侃云:“称保者安镇也,守者无逸也。社稷禄位是公,故言保。宗庙祭祀是私,故言守也。士初得禄位,故两言之也。”

注: 《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忝,辱也。所生,谓父母也。义取早起夜寐,无辱其亲也。

[疏] 诗云至所生。○正义曰:夫子述士行孝毕,乃引《小雅·小宛》之诗以证之也。言士行孝,当早起夜寐,无辱其父母也。○注忝辱至亲也。○正义曰:云“忝,辱也”,《释言》文。“所生,谓父母也”,下章云“父母生之”是也。云“义取早起夜寐,无辱其亲也”者,亦引《诗》之大意也。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疏 ]正义曰:庶者,众也,谓天下众人也。皇侃云:“不言众民者,兼包府史之属,通谓之庶人也。”严植之以为士有员位,人无限极,故士以下皆为庶人。

注:“用天之道,春生、夏长、秋敛、冬藏,举事顺时,此用天道也。分地之利。分别五土,视其高下,各尽所宜,此分地利也。谨身节用,以养父母。身恭谨则远耻辱,用节省则免饥寒,公赋既充则私养不阙。此庶人之孝也。庶人为孝,唯此而已。

[疏]用天至孝也。○正义曰:夫子上述士之行孝已毕,次明庶人之行孝也。言庶人服田力穑,当须用天之四时生成之道也,分地五土所宜之利,谨慎其身,节省其用,以供养其父母,此则庶人之孝也。《援神契》云“庶人行孝曰畜”,以畜养为义,言能躬耕力农,以畜其德,而养其亲也。○注春生至道也。○正义曰:云“春生、夏长、秋敛、冬藏”者,此依郑注也。《尔雅·释天》云:“春为发生,夏为长毓,秋为收成,冬为安宁。”安宁即藏闭之义也。云“举事顺时,此用天之道也”者,谓举农亩之事,顺四时之气,春生则耕种,夏长则耕苗,秋收则获刈,冬藏则入廪也。○注分别至利也。正义曰:云“分别五土,视其高下”者,此依郑注也。案《周礼·大司徒》云:“五土:一曰山林、二曰川泽、三曰丘陵、四曰坟衍、五曰原隰。”谓庶人须能分别,视此五土之高下,随所宜而播种之,则《职方氏》所谓青州其谷宜稻麦、雍州其谷宜黍稷之类是也。云“各尽其所宜,此分地利也”者,此依孔传也。刘炫云:“黍稷生於陆,菰稻生於水。”○注身恭至不阙。○正义曰:云“身恭谨则远耻辱”者,《论语》曰:“恭近於礼,远耻辱也。”云“用节省则免饥寒”者,“用”谓庶人衣服、饮食、丧祭之用,当须节省。《礼记》曰:“食节事时。”又曰:“庶人无故不食珍,及三年之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是免饥寒也。云“公赋既充则私养不阙”者,“赋”者自上税下之名也。谓常省节财用,公家赋税充足,而私养父母不阙乏也。《孟子》曰“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刘熙注云:“家耕百亩,彻取十亩以为赋也。”又云:“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是也,○注庶人至而已。○正义曰:此依魏注也。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皆言“盖”,而庶人独言“此”,注释言“此”之意也。谓天子至士,孝行广大,其章略述宏纲,所以言“盖”也。庶人用天分地,谨身节用,其孝行已尽,故曰“此”,言惟此而已。《庶人》不引《诗》者,义尽於此,无赘词也。

注 :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始自天子,终於庶人,尊卑虽殊,孝道同致,而患不能及者,未之有也。言无此理,故曰未有。

[疏] 故自至有也。○正义曰:夫子述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行孝毕,於此总结之,则有五等。尊卑虽殊,至於奉亲,其道不别,故从天子已下至於庶人,其孝道则无终始贵贱之异也。或有自患已身不能及於孝,未之有也。自古及今,未有此理,盖是勉人行孝之辞也。○注始自至未有。○正义曰:云“始自天子,终於庶人”者,谓五章以天子为始,庶人为终也。云“尊卑虽殊,孝道同致”者,谓天子庶人尊卑虽别,至於行孝,其道不殊。天子须爱亲敬亲,诸侯须不骄不溢,卿大夫於言行无择,士须资亲事君,庶人谨身节用,各因心而行之斯至,岂藉创物之智、扛鼎之力?若率强之,无不及也。云“而患不能及者,未之有也”者,此谓人无贵贱尊卑,行孝之道同致,若各率其己分,则皆能养亲。言患不及於孝者未有也。说孝道包含之义广大,塞乎天地,横乎四海。经言“孝无终始”,谓难备终始,但不致毁伤,立身行道,安其亲、忠於君,一事可称,则行成名立,不必终始皆备也。此言行孝甚易,无不及之理,故非孝道不终始致必反之患也。云“言无此理,故曰未有”者,此释“未之有”之意也。谢万以为无终始,恒患不及,未之有者,少贱之辞也。刘瓛云:“礼不下庶人。若言我贱而患行孝不及己者,未之有也。”此但得忧不及之理,而失於叹少贱之义也。郑曰:“诸家皆以为患及身,今注以为自患不及,将有说乎?”答曰:“案《说文》云:‘患,忧也。’《广雅》曰:‘患,恶也。’又,若案注说,释‘不及’之义凡有四焉,大意皆谓有患贵贱行孝无及之忧,非以患为祸也。”经传之称患者多矣:《论语》“不患人之不己知”,又曰“不患无位”,又曰“不患寡而患不均”;《左传》曰“宣子患之”:皆是忧恶之辞也。惟《苍颉篇》谓患为祸,孔、郑、韦、王之学引之以释此经,故皇侃曰:“无始有终,谓改悟之善,恶祸何必及之?”则无始之言,已成空设也。《礼·祭义》:“曾子说孝曰:‘众之本教曰孝,其行曰养。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父母既没,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矣。’”夫以曾参行孝,亲承圣人之意,至於能终孝道,尚以为难,则寡能无识,固非所企也。今为行孝不终,祸患必及。此人偏执,讵谓经通?郑曰:“《书》云:‘天道福善祸淫。’”又曰:“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斯则必有灾祸,何得称无也?”答曰:“来问指淫凶悖慝之伦,经言戒不终善美之辈。”《论语》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曾子曰:‘参,直养者也,安能为孝乎?’”又此章云:“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傥有能养而不能终,只可未为具美,无宜即同淫慝也。古今凡庸,讵识孝道?但使能养,安知始终?若今皆及於灾,便是比屋可贻祸矣。而当朝通识者以为郑注非误,故谢万云:“言为人无终始者,谓孝行有终始也。患不及者,谓用心忧不足也。能行如此之善,曾子所以称难,故郑注云:‘善未有也。’”谛详此义,将谓不然。何者?孔圣垂文,包於上下,尽力随分,宁限高卑?则因心而行,无不及也。如依谢万之说,此则常情所昧矣。子夏曰:“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若施化惟待圣人,千载方期一遇,加於百姓,刑於四海,乃为虚说者与!《制旨》曰:“嗟乎!孝之为大,若天之不可逃也,地之不可远也。朕穷五孝之说,人无贵贱,行无终始,未有不由此道而能立其身者。然则圣人之德,岂云远乎?我欲之而斯至,何患不及於己者哉!”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