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退中度成语解释
【成语原文】:进退中度
【标准发音】:jìn tuì zhōng dù
【繁体写法】:进退中度
【进退中度是什么意思】:见“进退有度”。
【进退中度成语接龙】:竿头日进 → 进退中度 → 度外之人
【用法分析】: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
【读音预警】:注意多音字:中 ① zhōng 中国、人中(穴位);② zhng 中奖、中靶。注意多音字:度 ① duó 忖度 揣度;② dù 程度 度量。
【出处说明】:《吕氏春秋·士容》:“客有见田骈者,被服中法,进退中度,趋翔闲雅,辞令逊敏。”
【对应近义词】:进退有度、进退中绳
进退有度什么意思
进退有度的意思是:前进、后退都有规律。
1、拼音:jìn tuì yǒu dù
2、近义词:进退中度、进退中绳
3、反义词:不知进退、进退失措
4、出处∶西汉·戴圣《礼记·曲礼》:进退有度,左右有局。(白话文:前进、后退都有规律,向左向右都有标准。)
扩展资料
一、近义词:进退中度
1、拼音:jìn tuì zhòng dù
2、用法: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
3、释义:指前进后退动作均合法度。
4、出处:秦国·吕不韦门客著《吕氏春秋·士容》:客有见田骈者,被服中法,进退中度,趋翔闲雅,辞令逊敏。(白话文:有人见田骈的,服饰得当,动作均合法度,举止悠闲、高雅,言辞恭顺敏捷。)
二、反义词:不知进退
1、拼音:bù zhī jìn tuì
2、释义:不知道应当前进还是应当后退。比喻无决断,也形容言语行动没有分寸。
3、出处:宋·洪迈《容斋续笔》卷十一:慕容绍宗挫败侯景,一时将帅皆莫及,而围攻颍川,不知进退,赴水而死。(白话文:慕容绍宗打败侯景,一时之间将帅都赶不及救援,继而围攻颖川,不知道前进还是后退,跳水而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进退有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进退中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不知进退
一句成语!进退中度!代表一个生肖?
蛇,成语意思,进退都
符合标准
,也就蛇进退是一样的。望采纳
进退中度,趋翔闲雅,辞令逊敏.中敏的意思是什么?
这里的逊敏是指恭顺敏捷
所以敏就是敏捷
希望能帮到您,满意请采纳~
进退中度猜一生肖
虎 ”进退维谷“的意思和“骑虎难下”相近。所以猜虎 进退维谷 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是处在困境之中。形容进退两难。 骑虎难下 骑在老虎背上不能下来。比喻做一件事情进行下去有困难,但情况又不允许中途停止,陷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吕氏春秋》士容论第六
士容
一曰──
士不偏不党,柔而坚,虚而实。其状(月良)然不儇,若失其一。傲小物而志属於大,似无勇而未可恐狼,执固横敢而不可辱害,临患涉难而处义不越,南面称寡而不以侈大,今日君民而欲服海外,节物甚高而细利弗赖,耳目遗俗而可与定世,富贵弗就而贫贱弗朅,德行尊理而羞用巧卫,宽裕不訾而中心甚厉,难动以物而必不妄折。此国士之容也。
齐有善相狗者,其邻假以买取鼠之狗,期年乃得之,曰:『是良狗也。』其邻畜之数年,而不取鼠,以告相者。相者曰:『此良狗也。其志在獐麋豕鹿,不在鼠。欲其取鼠也则桎之。』其邻桎其後足,狗乃取鼠。夫骥骜之气,鸿鹄之志,有谕乎人心者诚也。人亦然。诚有之则神应乎人矣,言岂足以谕之哉?此谓不言之言也。
客有见田骈者,被服中法,进退中度,趋翔闲雅,辞令逊敏。田骈听之毕而辞之。客出,田骈送之以目。弟子谓田骈曰:『客,士欤?』田骈曰:『殆乎非士也。今者客所弇敛,士所术施也;士所弇敛,客所术施也。客殆乎非士也。』故火烛一隅,则室偏无光;骨节蚤成,空窍哭历,身必不长;众无谋方,乞谨视见,多故不良;志必不公,不能立功;好得恶予,国虽大不为王;祸灾日至。故君子之容,纯乎其若锺山之玉,桔乎其若陵上之木。淳淳乎慎谨畏化,而不肯自足;乾乾乎取舍不悦,而心甚素朴。
唐尚敌年为史,其故人谓唐尚愿之,以谓唐尚。唐尚曰:『吾非不得为史也,羞而不为也。』其故人不信也。及魏围邯郸,唐尚说惠王而解之围,以与伯阳,其故人乃信其羞为史也。居有间,其故人为其兄请。唐尚曰:『卫君死,吾将汝兄以代之。』其故人反兴再拜而信之。夫可信而不信,不可信而信,此愚者之患也。知人情,不能自遗,以此为君,虽有天下何益?故败莫大於愚。愚之患,在必自用。自用则戇陋之人从而贺之。有国若此,不若无有。古之与贤,从此生矣。非恶其子孙也,非徼而矜其名也,反其实也。
务大
二曰──
尝试观於上志,三王之佐,其名无不荣者,其实无不安者,功大故也。俗主之佐,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其名无不辱者,其实无不危者,无功故也。皆患其身不贵於其国也,而不患其主之不贵於天下也,此所以欲荣而逾辱也,欲安而逾危也。
孔子曰:『燕爵争善处於一屋之下,母子相哺也,区区焉相乐也,自以为安矣。灶突决,上栋焚,燕爵颜色不变,是何也?不知祸之将及之也,不亦愚乎!为人臣而免於燕爵之智者寡矣。夫为人臣者,进其爵禄富贵,父子兄弟相与比周於一国,区区焉相乐也,而以危其社稷,其为灶突近矣,而终不知也,其与燕爵之智不异。故曰:「天下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尽乱,无有安身」,此之谓也。故细之安,必待大;大之安,必待小。细大贱贵,交相为赞,然後皆得其所乐。』
薄疑说卫嗣君以王术。嗣君应之曰:『所有者千乘也,愿以受教。』薄疑对曰:『乌获举千钧,又况一斤?』杜赫以安天下说周昭文君。昭文君谓杜赫曰:『愿学所以安周。』杜赫对曰:『臣之所言者不可,则不能安周矣;臣之所言者可,则周自安矣。』此所谓以弗安而安者也。
郑君问於被瞻曰:『闻先生之义,不死君,不亡君,信有之乎?』被瞻对曰:『有之。夫言不听,道不行,则固不事君也。若言听道行,又何死亡哉?』故被瞻之不死亡也,贤乎其死亡者也。
昔有舜欲服海外而不成,既足以成帝矣。禹欲帝而不成,既足以王海内矣。汤、武欲继禹而不成,既足以王通达矣。五伯欲继汤、武而不成,既足以为诸侯长矣。孔、墨欲行大道於世而不成,既足以成显荣矣。夫大义之不成,既有成已,故务事大。
上农
三曰──
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於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后稷曰:『所以务耕织者,以为本教也。』是故天子亲率诸侯耕帝籍田,大夫士皆有功业。是故当时之务,农不见於国,以教民尊地产也。后妃率九嫔蚕於郊,桑於公田。是以春秋冬夏皆有麻枲丝茧之功,以力妇教也。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
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不可以损。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此大任地之道也。
故当时之务,不兴土功,不作师徒,庶人不冠弁、娶妻、嫁女、享祀,不酒醴聚众,农不上闻,不敢私籍於庸,为害於时也。然後制野禁,苟非同姓,农不出御,女不外嫁,以安农也。
野禁有五:地未辟易,不操麻,不出粪。齿年未长,不敢为园囿。量力不足,不敢渠地而耕。农不敢行贾,不敢为异事。为害於时也。
然後制四时之禁:山不敢伐材下木,泽人不敢灰僇,缳网罝罦不敢出於门,罛罟不敢入於渊,泽非舟虞,不敢缘名,为害其时也。
若民不力田,墨乃家畜,国家难治,三疑乃极,是谓背本反则,失毁其国。凡民自七尺以上,属诸三官。农攻粟,工攻器,贾攻货。时事不共,是谓大凶。夺之以土功,是谓稽,不绝忧唯,必丧其秕。夺之以水事,是谓籥,丧以继乐,四邻来虚。夺之以兵事,是谓厉,祸因胥岁,不举銍艾。数夺民时,大饥乃来。野有寝耒,或谈或歌,旦则有昏,丧粟甚多。皆知其末,莫知其本,真。
任地
四曰──
后稷曰:子能以窐为突乎?子能藏其恶而揖之以阴乎?子能使吾士靖而甽浴土乎?子能使保溼安地而处乎?子能使雚夷毋淫乎?子能使子之野尽为泠风乎?子能使槁数节而茎坚乎?子能使穗大而坚、均乎?子能使粟圜而薄糠乎?子能使米多沃而食之彊乎?无之若何?
凡耕之大方:力者欲柔,柔者欲力。息者欲劳,劳者欲息。棘者欲肥,肥者欲棘。急者欲缓,缓者欲急。溼者欲燥,燥者欲溼。
上田弃亩,下田弃甽。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今兹美禾,来兹美麦。是以六尺之耜,所以成亩也;其博八寸,所以成甽也;耨柄尺,此其度也;其耨六寸,所以间稼也。地可使肥,又可使棘。人肥必以泽,使苗坚而地隙;人耨必以旱,使地肥而土缓。
草諯大月。冬至後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於是始耕。孟夏之昔,杀三叶而获大麦。日至,苦菜死而资生,而树麻与菽,此告民地宝尽死。凡草生藏日中出,狶首生而麦无叶,而从事於蓄藏,此告民究也。五时见生而树生,见死而获死。天下时,地生财,不与民谋。
有年瘗土,无年瘗土。无失民时,无使之治下。知贫富利器,皆时至而作,渴时而止。是以老弱之力可尽起,其用日半,其功可使倍。不知事者,时未至而逆之,时既往而慕之,当时而薄之,使其民而郤之。民既郤,乃以良时慕,此从事之下也。操事则苦,不知高下,民乃逾处。种稑禾不为稑,种重禾不为重,是以粟少而失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