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为玉碎的下半句是什么?
宁为玉碎”的下一句是“不为瓦全”。
读音:bù wéi wǎ quán
这是一句话但也是一句成语。
意思为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瓦器而保全。比喻宁愿为正义事业牺牲,不愿丧失气节,苟且偷生。
其中包含的典故是:
高洋纂位,第十年六月,有日食,高洋担心不祥,问亲信:王莽得刘氏天下,为何刘秀能把天下夺回?亲信随口说:因为没把刘氏宗室杀绝。 高洋便对东魏宗室大开杀戒。
东魏宗室远房亲族恐慌,有县令叫元景安的说:请求高洋允许他们改姓高,以求免难。其兄元景皓反对:“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元景安便告密,元景皓被处死,元景安因此被赐姓高,并升了官。
编辑于 2018-08-02
查看全部6个回答
一起学网校语文高分名师课,9元限时抢购
值得一看的初中语文相关信息推荐
一起学网校语文高分名师课,让孩子3天掌握语文答题套路,报名即送教辅礼包。名师主讲,作文专项提升,学练结合,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上海合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广告
vivo 手机京东劲爆低价购新机!
值得一看的vivo手机相关信息推荐
vivo 手机-「京东」手机,旗舰品质,运行流畅,一触即发,续航无忧,一手掌握大"视"界!
北京京东世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广告
1
宁为玉碎什么意思 宁为玉碎的含义
1、宁为玉碎释义:宁做玉器被打碎。
2、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一句成语。意思为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瓦器而保全。比喻宁愿为正义事业牺牲,不愿丧失气节,苟且偷生。出自《北齐书·元景安传》。
3、出处:《北齐书·元景安传》:“岂得弃本宗,逐他姓,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什么意思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汉语成语,意思是宁可做玉器被打碎,不愿做陶器完整保全。比喻宁愿为正义事业牺牲,不愿丧失气节,苟且偷生。成语出自唐·李百药《北齐书·元景安传》:“大丈夫宁可玉碎,不为瓦全。”
公元550年,东魏的孝静帝被迫让位给丞相高洋,后被高洋毒死。同时他还杀害了孝静帝的儿子及所有亲属,后扬言要杀他的远房宗族。元景皓表示大丈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愿被杀头也不愿改元姓高,后被元景安告密,遭到高洋的杀害。
成语的近义词为:宁死不屈,反义词为:忍气吞声、苟且偷安。
成语造句:为了保卫这座城市,我们决心与敌人周旋到底,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出处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瓦器而保全。比喻宁愿为正义事业牺牲,不愿丧失气节,苟且偷生。
《渑池之会》主要讲述,公元前279年,秦王与赵王相会于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他随侍赵孝成王,当面斥责强大的秦国,不辱国体,使赵王没有受到屈辱,因而立功的故事。
蔺相如完璧归赵的第二年,赵惠文王十七年(公元前282年),秦借口赵不跟它联合攻齐,派兵攻下赵的两座城池。赵惠文王十八年(公元前281年),秦兵侵赵,攻下石城(约当今河南林县西南)。赵惠文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秦将白起率军攻赵,取光狼城(约当今山西高平县西),斩杀赵国三万人。秦在对赵进行军事威胁的同时,又在外交方面迫使赵国屈服。赵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秦王派使者通知赵王在西河外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地方作友好会见。赵王畏惧秦国,想要辞谢不去。廉颇、蔺相如两人商量之后对赵王说:"大王不去赴会,显得我们赵国软弱、胆怯。"于是赵王决定去和秦王相会,带蔺相如同行。廉颇送到国境上,与赵王诀别时约定说:"大王出发之后,估计来回路程及会见的礼节完毕,前后不过三十天。要是过了三十天还没有回来,就请让我们立太子为王,用以断绝秦国扣留您作为要挟的念头。"赵王答应了。
赵王到了渑池与秦王相会。席上,秦王酒喝得很畅快的时候,对赵王说:"我听说您喜欢弹瑟,请弹一曲给我听听。"赵王就在筵席上弹了一曲。秦国的史官走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饮,命令赵王弹瑟。"蔺相如上前对秦王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国的音乐,现在我奉献盆缶,请秦王敲敲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肯答应。蔺相如捧着盆缶上前,跪着献给秦王。秦王还是不肯敲。蔺相如说:"我跟大王的距离不满五步,大王要是不答应我的请求,我可要把颈上的血溅到大王身上了!"秦王的侍卫们要杀蔺相如,蔺相如瞪起眼睛,大声呵斥他们,吓得那些人直向后退。秦王很不高兴,只得勉强在缶上敲了一下。蔺相如回头叫赵国的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国的群臣说:"请赵王送十五座城给秦王作为献礼。"蔺相如也说:"请秦王把国都咸阳送给赵王作为献礼。"直到酒筵完毕,秦始终不能占赵的上风。赵国调集了大军提防秦国进犯,秦国也不敢有什么举动。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成语典故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成语典故1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宁可做玉器被打碎,不愿做陶器完整保全。比喻宁愿保持高尚的气节死去,而不愿屈辱地活着。
这个成语来源于《北齐书.元景安传》,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公元550年,北朝东魏的孝静帝被迫将帝位让给专横不可一世的丞相高洋。从此,北齐代替了东魏。高洋心狠手辣,次年又毒死了孝静帝及其三个儿子,来个斩草除根。
高洋当皇帝第10年6月的一天,出现了日食。他担心这是一个不祥之兆:自己篡夺的皇位快保不住了。于是,把一个亲信召来问道:“西汉末年王莽夺了刘家的天下,为什么后来光武帝刘秀又能把天下夺回来?”那亲信说不清这是什么道理,随便回答说:“陛下,这要怪王莽自己了。因为他没有把刘氏宗室人员斩尽杀绝。”
残忍的高洋竟相信了那亲信的话,马上又开了杀戒:把东魏宗室近亲44家共700多人全部处死,连婴儿也无一幸免。
消息传开后,东魏宗室的远房宗族也非常恐慌,生怕什么时候高洋的'屠刀会砍到他们头上。他们赶紧聚集起来商量对策。有个名叫元景安的县令说,眼下要保命的唯一办法,是请求高洋准许他们脱离元氏,改姓高氏。
元景安的堂兄景皓,坚决反对这种做法。他气愤地说:“怎么能用抛弃本宗、改为他姓的办法来保命呢?大丈夫宁可做玉器被打碎,不愿做陶器得保全。我宁愿死而保持气节,不愿为了活命而忍受屈辱!”
元景安为了保全自已的性命,卑鄙地把景皓的话报告了高洋。高洋立即逮捕了景皓,并将他处死。元景安因告密有功,高洋赐他姓高,并且升了官。
但是,残酷的屠杀不能挽救北齐摇摇欲坠的政权。三个月后,高洋因病死去。再过18年,北齐王朝也寿终正寝了。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成语典故2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注释:宁愿做高贵的玉被砸碎,也不愿做低贱的瓦得保全。比喻宁愿为正义事业而死,决不苟且偷生。
故事:
南北朝时,高洋废掉了魏孝静帝元善见,建立了北齐朝廷,当上了文宣帝。高洋为了培植自己的势力,肆意杀戮元帝的近亲,这使得大臣元景安感到十分惶恐。为了保全性命,他串联了几个人向高洋请求将自己的姓氏改成高,以讨他的喜欢。元景安有位堂弟,名叫元景皓,他听说了这件事非常气愤,说道:“怎么能抛弃本姓,随人家的姓呢?大丈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呀!”
第二天,元景安把堂弟的这番话告诉了高洋,高洋立即将元景皓斩首,并且把他的家属遣送到彭城。元景安因此受到高洋的赏识,官越做越大,一直做到领军大将军。
造句:这场战役关系国家存亡,军人守土有责,只能进,不能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出处:唐李百药《北齐书元景安传》
宁为玉碎什么意思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nìng
wéi
yù
suì,bù
wéi
wǎ
quán
〖解释〗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瓦器而保全。比喻宁愿为正义事业牺牲,不愿丧失气节,苟且偷生。
〖出处〗《北齐书·元景安传》:“岂得弃本宗,逐他姓,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