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诗意是什么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宋代文学家、书法家苏轼创作的七言绝句。
全诗的诗意:黑云翻滚如同打翻的墨砚与远山纠缠。一会儿我的小船突然多了一些珍珠乱串,那是暴虐的雨点。一阵狂风平地而来,将暴雨都吹散。当我逃到望湖楼上,喝酒聊天,看到的却是天蓝蓝,水蓝蓝。
全诗如下: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坐船时所见。诗人将一场变幻的风雨写得十分生动。他那时是坐在船上。船正好划到望湖楼下,忽见远处天上涌起来一片黑云,就像泼翻了一盆墨汁,半边天空霎时昏暗。这片黑云不偏不倚,直向湖上奔来,一眨眼间,便泼下一场倾盆大雨。只见湖面上溅起无数水花,那雨点足有黄豆大小,纷纷打到船上来,就像天老爷把千万颗珍珠一齐撒下,船篷船板,全是一片乒乒乓乓的声响。船上有人吓慌了,嚷着要靠岸。可是诗人朝远处一看,却知道这不过是一场过眼云雨,转眼就收场了。远处的群山依然映着阳光,全无半点雨意。事实上也确实是如此。这片黑云,顺着风势吹来,也顺着风势移去。还不到半盏茶工夫,雨过天晴,依旧是一片平静。水映着天,天照着水,碧波如镜,又是一派温柔明媚的风光。
6月27日,望湖楼醉书的诗意是什么?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宋代〕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裴回。
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
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译文
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放生出去的鱼鳖追赶着人们来,到处都开着不知谁种的荷花。
躺在船里的枕席上可以觉得山在一俯一仰地晃动,飘荡在风里的船也知道和月亮徘徊留连不已。
湖里生长的乌菱和白芡不用论钱,水中的雕胡米就像包裹在绿盘里。
忽然回忆起在会灵观尝食新谷之事,如要滞留在江海之上需多进饮食,保重身体啊。
兰舟上的采莲女把湖上的荷花采下来送给游人,在细雨斜风里,她们头上的翠翘被打湿。
芳草丛生的小洲上长满了香草,这些采莲女又如何能一一认识。做不到隐居山林,暂时先做个闲官吧,
这样尚可得到长期的悠闲胜过暂时的休闲。
我本来就没有家,不安身在这里又能到哪里去呢?何况就算是故乡,也没有像这里这样优美的湖光山色。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意思?
在6月27日望湖楼里,苏轼喝醉了,黑云像打翻的墨水一样,如远山纠缠,白色如珍珠蹦蹦跳跳的雨点跳入船中。一阵狂风吹来,望湖楼下如天一样蓝。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诗意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宋代诗人苏轼创作的组诗,其一内容为: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sàn),望湖楼下水如天。
诗的前两句写云、雨、墨汁一般的浓云黑压压汹涌翻腾而来,雨水敲打着湖面,水花飞溅,宛如无数颗晶莹的珍珠,乱纷纷跳进船舱。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雨散云飞。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水色和天光一样地明净、蔚蓝。全诗既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又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喜悦心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全诗意是什么?
这首诗歌,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
作者先从暴雨临前写起,其景象是天上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边翻转,远处的山巅在翻腾的乌云中依稀可辨,这个时候,如注的骤雨就已经来到。大雨裹挟着白色的雨点砸在船上,水花四溅,仿佛千万颗珍珠,从天上倾倒而下。
正在人们感受暴雨的壮观场面的时候,一阵狂风席地卷来,一下子吹散了乌云和大雨。云开日出,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如镜,空气清新,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诗人善于渲染气氛,从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的壮阔,写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描写天气变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颇有戏剧性场面。尤其是“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最为传神。
扩展资料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是宋代文学家、书法家苏轼谪居杭州期间创作的组诗。这五首诗写作者游览杭州西湖,描述作者乘船在湖中巡游时所看到的情景,展示了杭州西湖奇妙的湖光山色。
第一首诗写坐船时所见,描绘了西湖的美丽雨景。
第二首诗写乘船在湖中巡游的情景,表现在船上泛游的情趣;
第三首诗以野生植物自况,隐含希望再受朝廷重用之意;
第四首诗写越女的无忧无虑,对比自己的多愁失意。
第五首诗反用古诗句意,体现了一种淡然与豁达之情。这组诗构思巧妙又不着痕迹,作者随笔挥洒,信手拈来,显示出深厚的艺术功力。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全诗意思是什么?
1、译文
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
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
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2、原文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3、简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北宋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轼谪居杭州期间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
第一句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
第二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
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推荐于 2017-09-10
查看全部24个回答
诗词吧不要再死记硬背范文了!
根据文中提到的古诗为您推荐
学而思网校:不教套路,轻松写出高分作文,学而思网校9元特训班,别的家长都在抢。
xueersi.com广告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_家长必看_孩子成绩差怎么办
根据文中提到的望湖楼为您推荐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明星爸爸黄磊选择的智力开发品牌,激发全脑潜能,促成智商情商全面发展,掌门教育4大承诺,全额退款,老师随时换,0元试学,随时退款,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
m.zhangmenkid.com广告
27条评论
Ldd刘朝英37
写的好😘👍👍👍👍
查看全部27条评论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什么意思?怎么赏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注释】①六月二十七日: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的六月二十七日。②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 ③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④黑云翻墨:乌黑的云像打翻的墨汁。⑤白雨跳珠:雨很大,看过去白花花的就像珍珠般跳落。⑥卷地风:风从地面刮过。 ⑦水如天: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译文】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就下起了倾盆大雨,一颗颗雨点就像跳动的珍珠一样,杂乱地落入船中。从地面上忽然刮起一阵大风,把乌云吹散。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得像晴天一样,水像蓝天一样开阔明净。【阅读训练】(1)前两句中的“未遮山”、“_____”、“_____”,写出了雨下得很急,乌云还没有完全遮住天空,白花花的雨点便好似珍珠一般乱蹦乱跳地蹿入船中的情景。(跳珠 乱入船)(2)诗中的“翻墨”、“水如天”是什么意思?(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水如天: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3)诗歌分别从“_____”、“_____”、“____”等方面,写出了乍雨还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的。 (云黑 雨跳 风吹)(4)“黑云翻魔”和“白雨跳珠”,两个形象的比喻,既写出了天气骤然变化时的_____气氛,也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______心情。 (紧张 喜悦)5.简述诗人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乍雨还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的。(2分) 时间顺序:观察从黑云翻墨到急雨骤降再到雨霁云收,因此可答时间顺序;空间顺序:视线从天空、远山至雨珠、船头再到登楼望湖,因此可答空间顺序(只要答出一种即可)(2分) 6.请说说“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中“跳珠”的 妙处。(2分) 示例:这句意思是说湖上落下白花花的大雨,雨脚敲打着湖面,水花飞溅,宛如无数颗晶莹的珍珠,乱纷纷跳进游人的船舱。“跳珠”这个形象而富有动感的比喻,既写出雨来纷急的样子,又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喜悦心情。(理解“跳珠”在本诗中的比喻义及其特定的表达效果即可)7.试从该诗色彩角度简要赏析。(2分)这首诗描绘了云的黑、山的青、雨的白、水的碧蓝,浓墨重彩的勾画出雨前、雨中、雨后的美景。 8.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抒发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时时处处以审美眼光看世界的博大胸襟。二:①四句诗分别写了四个场景,请依次写出这四个场景:答: 黑云翻滚、大雨倾盆、风吹云散、水天相接。②诗人笔下的这场雨的特点是什么:答:匆来匆去。 [赏析] 这首诗歌,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作者先从暴雨临前写起,其景象是天上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边翻转,远处的山巅在翻腾的乌云中依稀可辨,这个时候,如注的骤雨就已经来到。大雨裹挟着白色的雨点砸在船上,水花四溅,仿佛千万颗珍珠,从天上倾倒而下。 正在人们感受暴雨的壮观场面的时候,一阵狂风席地卷来,一下子吹散了乌云和大雨。云开日出,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如镜,空气清新,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诗人善于渲染气氛,从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的壮阔,写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描写天气变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颇有戏剧性场面。尤其是“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最为传神。作者自己非常欣赏这首诗,他50岁时再到杭州,特意又写诗说:“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足见他对这首诗的喜爱。
143赞·1,564浏览2019-11-08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意思?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 其一》是宋代文学家、书法家苏轼谪居杭州期间创作的组诗之一。 全诗如下: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白话译文: 黑云翻滚如同打翻的墨砚与远山纠缠。一会儿我的小船突然多了一些珍珠乱串,那是暴虐的雨点。 一阵狂风平地而来,将暴雨都吹散。当我逃到望湖楼上,喝酒聊天,看到的却是天蓝蓝,水蓝蓝。
118赞·701浏览2019-09-06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宋代文学家、书法家苏轼谪居杭州期间创作的诗。 全诗的意思:黑云翻滚如同打翻的墨砚与远山纠缠。一会儿我的小船突然多了一些珍珠乱串,那是暴虐的雨点。一阵狂风平地而来,将暴雨都吹散。当我逃到望湖楼上,喝酒聊天,看到的却是天蓝蓝,水蓝蓝。 简析:这首诗写的是坐船时所见。诗人将一场变幻的风雨写得十分生动。他那时是坐在船上。船正好划到望湖楼下,忽见远处天上涌起来一片黑云,就像泼翻了一盆墨汁,半边天空霎时昏暗。这片黑云不偏不倚,直向湖上奔来,一眨眼间,便泼下一场倾盆大雨。只见湖面上溅起无数水花,那雨点足有黄豆大小,纷纷打到船上来,就像天老爷把千万颗珍珠一齐撒下,船篷船板,全是一片乒乒乓乓的声响。船上有人吓慌了,嚷着要靠岸。可是诗人朝远处一看,却知道这不过是一场过眼云雨,转眼就收场了。远处的群山依然映着阳光,全无半点雨意。事实上也确实是如此。这片黑云,顺着风势吹来,也顺着风势移去。还不到半盏茶工夫,雨过天晴,依旧是一片平静。水映着天,天照着水,碧波如镜,又是一派温柔明媚的风光。 此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乌云骤聚,大雨突降,倾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其次,作者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质感。再次,用“翻墨”写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以动词前移的句式使比喻运用得灵活生动却不露痕迹。而“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两句又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653赞·2,479浏览2019-09-11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意思!!!!!!!!
1、译文 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 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 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2、原文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3、简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北宋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轼谪居杭州期间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 第一句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 第二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 第三句写风:猛然1、译文
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
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
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2、原文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3、简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北宋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轼谪居杭州期间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
第一句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
第二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
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诗意简单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是宋代文学家、书法家苏轼谪居杭州期间创作的组诗。这五首诗写作者游览杭州西湖,描述作者乘船在湖中巡游时所看到的情景,展示了杭州西湖奇妙的湖光山色。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诗意
第一首诗写坐船时所见,描绘了西湖的美丽雨景;第二首诗写乘船在湖中巡游的情景,表现在船上泛游的情趣;第三首诗以野生植物自况,隐含希望再受朝廷重用之意;第四首诗写越女的无忧无虑,对比自己的多愁失意。第五首诗反用古诗句意,体现了一种淡然与豁达之情。这组诗构思巧妙又不着痕迹,作者随笔挥洒,信手拈来,显示出深厚的艺术功力。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原诗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裴回。
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
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译文
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放生出去的鱼鳖追赶着人们来,到处都开着不知谁种的荷花。
躺在船里的枕席上可以觉得山在一俯一仰地晃动,飘荡在风里的船也知道和月亮徘徊留连不已。
湖里生长的乌菱和白芡不用论钱,水中的雕胡米就像包裹在绿盘里。
忽然回忆起在会灵观尝食新谷之事,如要滞留在江海之上需多进饮食,保重身体啊。
兰舟上的采莲女把湖上的荷花采下来送给游人,在细雨斜风里,她们头上的翠翘被打湿。
芳草丛生的小洲上长满了香草,这些采莲女又如何能一一认识?
做不到隐居山林,暂时先做个闲官吧,这样尚可得到长期的悠闲胜过暂时的休闲。
我本来就没有家,不安身在这里又能到哪里去呢?何况就算是故乡,也没有像这里这样优美的湖光山色。
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词开豪放一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宋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曾官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他在宋神宗时曾受重用,然因新旧党争,屡遭贬抑,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又因作诗“讪谤朝政”,被人构陷入狱。出狱后贬黄州。此后几经起落,再贬惠州、琼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从此随缘自适,过着读书作画的晚年生活。直到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死于常州。
苏轼为人正直、性旷达,才华横溢,诗词文赋而外,对书画也很擅长,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他讲自己书法创作过程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他又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苏轼的字看似平实、朴素,但有一股汪洋浩荡的气息,就像他渊厚的学问一样,神龙变化不可测。他长于行书、楷书,笔法肉丰骨劲, 跌宕自然, 给人以“大海风涛之气”、“古槎怪石之形”的艺术美感。
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黄庭坚他在《山谷集》里说:“其书姿媚……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苏)为第一”。明董其昌盛赞他“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传世书迹有《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