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 《调笑令》
《调笑令》(韦应物)
胡马,胡马,
远放燕支山下。
跑沙跑雪独嘶,
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
边草无穷日暮。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792或793),唐代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自天宝十载(751) 至天宝末,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常出入宫闱,扈从游幸。安史乱起,玄宗奔蜀,他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广德二年(764)前后,为洛阳丞。后因惩办不法军吏,被讼于府衙,愤而辞官,闲居东城同德精舍。大历十年(775)为京兆府功曹参军,代理高陵宰。十三年,任鄂县令。建中二年(781)擢比部员外郎,在长安与畅当、刘太真、李儋、吉中孚等相交游。次年出为滁州刺史。兴元元年 (784)冬罢任,因贫不能归长安,暂居滁州西涧。贞元元年(785),为江州刺史。贞元四年,入朝为左司郎中。次年出为苏州刺史,与顾况、秦系、孟郊、丘丹、皎然等均有唱酬往来。贞元七年退职,寄居苏州永定寺。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韦应物诗中最为人们传诵的是山水田园诗。后人每以“陶韦”或“王孟韦柳”并称,把他归入山水田园诗派。
赏析:
这首词写的是边塞,通过一匹骏马焦躁不安的形象,烘托出一种迷惘、悲壮、忧虑的复杂情绪氛围。韦应物充分运用了这个词调的急促节奏和反复重叠句式,将它与词的内在情绪节奏融合在一起,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古诗《调笑令》唐 韦应物 这首诗的意思
译文
有一匹胡马,被远放在燕支山下。它在沙地上、雪地上来回地用蹄子刨,独自嘶鸣着,它停下来东张张,西望望,发现自己迷路了。而此刻,辽阔的大草原茫茫无边,天色将晚。
调笑令·胡马
朝代:唐代
作者:韦应物
原文: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赏析
这首小令运用象征的手法,表现离乡远戍的士卒的孤独和惆怅。作者以清晰的线条,单纯的色调,描绘了边地辽阔的草原风光,和徬徨在这奇异雄壮的大自然中的胡马的形象。语言浅直而意蕴深曲。燕支山,即焉支山,位于甘肃省永昌县西,古长城附近。唐代此地与东突厥接壤,是边境。这是此词所涉及的地理环境。从词中首先可看到燕支山下的四季风光。春,风沙扑面;冬,大雪盖地;夏,绿草如茵;秋,天高云淡。胡马就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中。作者描写了一天中马的生活,它是在与风雪搏斗和期望中度过的。词的末句摄下的是,在桔黄的浑圆的落日渐渐沉没到地平线下,暮蔼笼罩大地那最易引起乡思离愁的时刻,胡马在天边的草原上的孤寂形象。仿佛它在为岁月有限与草原无限的对比而怅惘。在对景物的描写中处处交织着胡马的情绪。
词作写了边地风光而并非主旨。在对马的拟人化的描写中,揭示了它的象征意义。“远放燕支山下”,“放”字已说明胡马非野马。“放”前着一“远”字,令人遐想。“远放”既给人以辽远的空间感,又使人见出“胡马”并非胡地之马,而是被远远地放到接近胡地的马。这时已使人感到马的象征性。但从进一步的描写中,象征意义就明显得不容置疑了。一般说来,放马时间是在夏天水草肥美,没有战事或农闲的时候,目的是节省草料,并使马吃到鲜草而肥壮。而“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又写这匹马在风沙中、在大雪中迷失道路,不停地奔波,孤独地嘶鸣,惶惑不安地四处张望,寻找着、呼唤着伴侣。仔细揣摩,就会发现其中有两点矛盾:一,“放”马不会在风雪中;二,既然“放”马,马必有主人,不会迷路。产生这些矛盾不能归结于艺术高于生活,是因为作者把马当作人来写。如果将马看作是戍卒的象征,就合情合理了。“迷路”是戍卒的感觉,与“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意近,而春秋代序,年复一年,在塞外无边风沙中长期戍守正是戍边战士的生活。
此词用准确精炼的词语,含蓄曲折地表现了马的情绪,即戍边战士的情思。“远放”、“独嘶”、“无穷”这三个词都有一定的相对性,远对近,独对偶,无穷对有尽。正是这种相对性的张力表现了戍卒在此种情境中对彼种情境的向往。即戍卒从内地被遣放到边疆的感受、征戍生活的艰苦和思亲盼归的心绪。轻松的笔调表现深刻的主题,平浅的语言有着丰富的内涵,淡笔勾勒的画面浸润着浓郁的感情。
调笑令·河汉原文、注释及赏析
调笑令·河汉
唐代:韦应物
河汉,河汉,晓挂秋城漫漫。愁人起望相思,塞北江南别离。离别,离别,河汉虽同路绝。
译文:
河汉,河汉,晓挂秋城漫漫。愁人起望相思,塞北江南别离。离别,离别,河汉虽同路绝。
渺远的星河,像无数盏悬挂在秋城上空的灯。辗转难眠只能披衣下床,仰望天空,思念着远方的亲人。离别呀离别,虽能仰望同一片银河,却被千山万水阻隔。
注释:
河汉,河汉,晓挂秋城漫漫。愁人起望相思,塞(sài)北江南别离。离别,离别,河汉虽同路绝。
河汉:这里指天上的银河。
赏析:
这首词写别后相思之深,相逢无望之恨。全词一共可以分为三层。
“河汉,河汉,晓挂秋城漫漫。”是第一层。作者用简洁的词句,描绘了一幅秋夜河汉图。天,深邃,高远;天上繁星,清冷、光亮,就像无数盏灯悬挂在秋城的上空。星河,无边无际,将人的思绪引向远方。这一层是在为写相思渲染凄清的气氛。
“愁人起望相思,塞北江南别离,”是词的第二层,这又是一幅图画。在凄冷的拂晓时分,“愁人”披衣下床,仰望天空,思念着着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相思”是这首词的中心。“起望”说明秋城河汉图是“愁人”眼中景。“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月夜怀远》),这一夜辗转反侧,因无法入睡,才起望相思,看到广阔星河,让人顿觉长夜漫漫。这起望相思的情景又让人联想到“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曹丕《燕歌行》)的意境。她望着银河,想着对方此时也许同样在仰望星空思念自己,这时,他们的心贴近了。这种神交是他们唯一的联系。虽然她暂且把自己的情思寄给河汉,河汉却引起她新的更深的忧愁。“塞北江南别离”写的是离别,想的是相逢,比相思更进一层。他们的离别是塞北江南的遥远离别,相聚的路途阻隔这千山万水。鱼雁传书恐怕都做不到。相逢的渴望在这天遥地远的困难中愈显强烈。
末句“离别,离别,河汉虽同路绝。”由相逢的渴望进而想到相逢的可能性。仰望银河,想到牛郎织女,于是联系双方的心的银河仿佛横亘在江南和塞北之间,阻绝了他们相会的道路。
这首词,既写了“愁人”长夜不眠,起望相思,这是写离情别绪的诗词里常见的;也写了别后相逢难再,这在诗词中也不乏先例。但以前诗词中“相见时难”的慨叹多来自蓬山万重式的人为阴隔,而这首词把离恨的长久与空间的无限连接起来,形成因果关系。这两人江南塞北之距,犹如牛郎织女的银河之阻。空间大,成了他们相见难的原因。距离遥远,相见无期是主人公愁苦的'两端。这是在交通不便,地球显得特别大的古代,空间感必然给人造成的心理压力。这种心理压力的强度,随着相思之情的发展而增大。词作开始写眼前景相思情,是以往愁绪的延绪。接着写当想到他们之间的距离时,她的忧思加重,末句联想到未来,以“路绝”写别离的痛楚。相逢的机会因为路途遥远而断绝,这样的离别与死别有什么区别呢?全词在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气氛中结束。
唐代诗人韦应物生平简介
韦应物,中国唐代诗人。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唐代诗人韦应物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韦应物简介
韦应物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出生于公元737年,是如今的陕西西安人。卒于792年,享年五十五岁。
韦应物身处盛唐时期,与当时的诸多著名诗人一样,在一生之中留下来的诗篇数不胜数。而韦应物留下来的诸多诗篇,被后人整理为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以及10卷本《韦苏州集》,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十分珍贵的财富。
韦应物简介中在十五岁的时候,就已经进入官场,成为了唐玄宗的贴身侍卫。出入皇宫,就如同郊游一般自在。但是,在官员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朝中诸多将臣都被诬陷,而韦应物最终也被免职。从此,韦应物便一心研究文学。此外,还不断的禁欲,常常在家中焚香席地而坐。
后来,韦应物再次进入官场,先后担任了洛阳丞、功曹参军、江州刺史、遂州刺史等职位,知道贞元七年,才从官场退下。韦应物再吵为官期间,为人民百姓做了很多的实事,例如开仓赈灾、兴修水利等等。帮助人们百姓摆脱了天灾的威胁,深受人们百姓的爱戴。
从以上韦应物简介中了解到,韦应物虽然在朝为官做出了很多的贡献,但是韦应物流传后世的身份,却是一名诗人。因为韦应物不仅仅为官时作出了很多的贡献,作为一名文学家,韦应物还写下了很多著名的诗篇,在文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而在韦应物所写的诗篇当中,大多数都是描写景物。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自己的对于高山品格以及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韦应物《调笑令》
《调笑令》是唐朝著名诗人韦应物所写下的词,而《调笑令》又被称为《调笑令.胡马》。
《调笑令.胡马》原文是:“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而译文是:“有一匹胡马,被放逐到了遥远的燕支山下。这匹马在焉支山下的沙地与雪地上,用自己的蹄子不断地来回刨,孤独的在沙地和雪地上啼鸣。然后这匹马停了下来,四处张望,发现自己已经迷路了。而此时此刻,在这辽阔无比的草原,茫茫无边,天也已经快要黑了。”
《调笑令.胡马》韦应物这首词,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是象征。将在大草原当中迷惘无助的胡马,比作在戍边保家卫国,流血牺牲,但是却终究没有变法来开便将,回到家乡的士兵们。
在《调笑令.胡马》这首词当中,首先将大草原的风景描绘出来。然后细腻的描绘在大草原当中迷路了的胡马。将胡马的动作以及心理全部都详细的描绘出来,然后读者可以充分的了解到胡马的凄惨。然后通过胡马的凄惨,来表达出了戍边战事心中的悲凉与痛苦。
《调笑令.胡马》韦应物这首词除了表述戍边战士无法回家,只能在边疆抗击外敌,还表达了韦应物自己因为被贬,只能在滁州这样一个小地方当一个县官。既无法施展抱负,又无法离开滁州,回到家乡,表达了韦应物心中无奈与悲凉。
韦应物的 名人名言
韦应物是唐朝前期比较著名的田园派诗人,他年轻时是一个纨绔子弟,横行乡里,但安史之乱后,他开始发奋读书,专心仕途,并履任官职。史料中有很多对他的记述,尤其是他的诗文作品,很多都成为了传世之语,那么,韦应物的名人名言有哪些呢?
韦应物最为著名的名人名言应该是《滁州西涧》中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结合全诗来看,诗的前二句写到诗人非常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叫,一个色彩清丽,声音悦耳的幽雅景象跃然脑中,给人以美的感受,紧接着就是傍晚下雨,潮水涨得很急,渡口没有行人,只有一只无人摆渡的小船横在那里,景色之静美不言而喻,同时又渗透着淡淡的忧伤,引人深思。隐含了作者韦应物宁为孤默的小草,也不愿身处 政治 漩涡,高官厚禄的人生追求。这两句诗文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了宁静闲淡的景色,诗中有画,景中寓景,是韦应物最为人称道的诗句。
除此以外,韦应物还有很多的名人名言为人们所喜爱,比如“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等等。韦应物的写景诗景致优美,感受细腻,清新 自然 而饶有生机。但韦应物成就最高的是五言诗,古人称赞他的五言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有“五言长城”之称。
猜你喜欢:
1. 唐朝诗人柳宗元
2. 杜甫是唐朝著名的什么诗人
3. 唐朝都有哪些诗人
4. 唐朝诗人张九龄
5. 唐朝诗人孟浩然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的含义,意境,情感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唐· 韦应物·《调笑令》)
翻译:一匹马儿离群迷路了,它焦灼、烦燥,无法找到归去的道路只看到的只是暮色下的连天的边草。
意境:此词二言与六言相间,笔意回环,音调宛转。韦应物充分运用了词调的急促节奏和反复重叠句式,将它与词的内在情绪节奏融合在一起,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不拘于马的描写,意在草原风光;表面只咏物写景,却处处含蕴着饱满的激情。语言清新,气象旷大,风格质朴,大有《敕勒歌》的气势与韵味。
情感:写的是边塞,通过一匹骏马焦躁不安的形象,烘托出一种迷惘、悲壮、忧虑的复杂情绪氛围。全无一字写人,边塞的荒凉已尽极致,深切地体现了征人远戍的孤独和烦忧。
《调笑令》全文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
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而《西塞山》景象壮阔,则显示韦诗雄豪的一面。韦应物的诗受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孟浩然等前辈诗人的影响很大,前人说:“应物五言古体源出于陶,而化于三谢,故真而不朴,华而不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又说:“一寄穗秾鲜于简淡之中,渊明以来,盖一人而已”(宋濂《宋文宪公集》卷三十七)。这些评价并不十分恰当,但是可以说明韦诗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风格的。
韦应物《调笑令》里面的“调”的读音是什么?“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的“燕”读音是什么?
韦应物《调笑令》里面的“调”的读音是:tiáo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的“燕”读音是:yàn
1.调笑令:tiáo xiào lìng
(1)词牌名.又名《宫中调笑》、《转应曲》等单调分两体:一体为三十二字,平仄韵换叶,起句二字重迭;又一体仄韵三十八字,词之前用七言古诗八句,并以诗的末句二字,为词的首句二字。
(2)曲牌名:属北曲越调,字数与词牌三十八字体相同,用在套曲中。
2.燕支山:yàn zhī shān
在今甘肃北部,绵延祁连、龙首二山之间,是水草丰美的牧场,亦是古时边防要地。
3.原词:
调笑令
(唐)韦应物
胡马,胡马,
远放燕支山下。
跑沙跑雪独嘶,
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
边草无穷日暮。
赏析:
这首词把一匹年青的骏马因失群而表现出的焦躁不安和迷惘、悲壮、忧虑的复杂情绪刻划得淋漓尽致。
在一个迷茫、焦躁的午后,已经到了日暮时分,一匹年青的骏马可能是因为贪图玩耍和它的群对渐行渐远,最后终于迷失在茫茫的草原上。它抖鬃引颈而独嘶,大约是呼唤远去的伙伴;它焦灼地踱来踱去,四蹄刨起沙和雪,显得彷徨不安;它东张西望,一时却又辨不清来路。“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短短几个字就把迷路的骏马刻划得如此细致入微、活灵活现,一幅焦躁不安却有憨态可掬的骏马形象跃然纸上。
词的最后两句,“迷路,迷路”,是“路迷”二字倒转重叠,转应咏叹,颇得顿挫之妙。不仅是说马,而且满足对大草原的惊叹赞美,正是在这样充分酝酿之后,推出最后壮阔的景语:“边草无穷日暮。”此句点出时间,与前面的写景融成一片:远山、落照、沙雪、边草,其间回荡着独马的嘶鸣,境界阒寂而苍凉,豪迈而壮丽。从意境说,此词与一般咏马之作不同,它不拘于马的描写,而意在草原风光;表面只咏物写景,却处处含蕴着饱满的激情。其语言清新,气象旷大,风格质朴,大有《敕勒歌》的气势与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