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山之玉成语解释
【成语原文】:荆山之玉
【标准发音】:jīng shān zhī yù
【繁体写法】:荆山之玉
【荆山之玉是什么意思】:荆山:山名,此山产宝玉,据传和氏璧就出自此山。比喻极珍贵的.东西。
【荆山之玉成语接龙】:地棘天荆 → 荆山之玉 → 玉兔银蟾
【荆山之玉成语解读】:
【用法分析】:作宾语;指极珍贵的东西
【读音预警】:倡导普通话,请按照音标
【jīng shān zhī yù】采用标准四声阅读。
【出处说明】:三国 魏 曹植《与杨德祖书》:“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
【对应近义词】:灵蛇之珠
荆山之玉熟知之 献上君王不认诸 三献都云不是玉 良工琢出有人知
荆山之玉比喻极珍贵的东西
大意是:荆山之玉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识别的,献给君王他也看不出是宝贝(因为玉在加工前只是块石头),屡次进献都说这不是玉,等到技艺高超的工匠把石头剖开,人们才知道它的宝贵
有点千里马待伯乐的意思吧
“荆山之玉,灵蛇之珠”是由何而来?
出自--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夫荆山之玉。务须剖释。衣里明珠。总赖指示。师为现代知识。明眼宗匠。舒胸中之真彩。发矿里之精金。俾达要解而入经义。由经义而悟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则极乐莲花不外当人一念。当念果证。步步皆是已矣。稿成付印而问序焉。余虽不敏。聊叙片言以弁其端。庶广起信云尔。时壬午暮春。兴慈谨撰
有句话叫:"有眼不识荆山玉” ,荆山玉何许人也?
“有眼不识金镶玉”这句俗语乃是由“有眼不识荆山玉”谐音讹传而来。而“有眼
不识荆山玉”这句俗语则典出《韩非子·和氏》:春秋时期,楚人卞和看见一只凤凰落在荆山(位于今湖
北南漳县境内)的一块青石上。由于当时的人们皆认为凤凰神鸟不落无宝之地。于是,卞和就认定那块青
石中必有宝玉,便将它献给了楚厉王。楚厉王命玉工辨识,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楚厉王大怒,命
人砍下了卞和的左脚。楚厉王死后,楚武王即位,卞和又去献宝。楚武王又命玉工辨识,玉工仍然说那只
是一块石头。于是,卞和又因为欺君之罪而失去了右脚。楚武王死后,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
下痛哭,一直哭得泪水流尽、眼中滴血。楚文王听说此事后,感到很奇怪,便派人去问他:“天下受刑被
砍掉脚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如此悲伤?”卞和答:“我悲伤的不是被砍掉了双脚,而是美玉被当成石头、
忠贞之士被当成骗子。”楚文王听后便命玉工剖开璞玉,发现里面果真是一块稀世之宝玉。后来,为了彰
显卞和之名,楚文王遂将此玉命名为“和氏璧”。因和氏璧出自荆山,故后人又称之为“荆山玉”,如三
国·曹植《与杨祖德书》中即有句云:“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
( )( ) 之玉的成语
1、荆山之玉
jīng shān zhī yù
【解释】荆山:山名,此山产宝玉,据传和氏璧就出自此山。比喻极珍贵的东西。
【出处】三国·魏·曹植《与杨德祖书》:“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
【结构】偏正式成语
【用法】作宾语;指极珍贵的东西
【近义词】灵蛇之珠
2、昆山之玉
kūn shān zhī yù
【解释】昆山:昆仑山。昆仑山的美玉。比喻杰出的人才。
【出处】秦·李斯《谏逐客书》:“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结构】联合式
【用法】作宾语;用于比喻句
【近义词】昆山片玉、昆仑之球琳
荆山之玉这碗粥百度云,求资源
链接:
提取码: 5d2r
荆山之玉是发布晋江文学城的一部小说,作者这碗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