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退可度(进退可度,以临其民的意思)

作者:tvf2h 日期: 分类:成语 浏览:51
本文导读目录:

仪容举止,容止可观,进退可度 这是什么意思

仪容举止可以说是此人谈吐大方温文而雅

容止可观可以理解为形象气质非凡从容淡雅

进退可度则是为人处世态度方面,比如心如冰雪从容不迫,或是待人接物处世不惊。

男女进退有度的成语

进退应矩

[解释]

前进后退均合规矩。

进退有度/进退可度

[解释]

度:标准,法度。

释:前进、后退都有规律。

适可而止

[解释]

适可:恰好可以。到适当的程度就停下来,不要过头。

恰到好处

[解释]

恰:刚好。指说话做事正好到了最合适的地步。

恰如其分

[解释]

指办事或说话十分恰当合适。

君子六事

《孝经·圣治章第九》之十

【原文】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

【白话】君子的作为则不是这样,其言谈,必须考虑到要让人们所称道奉行;其作为,必须想到可以给人们带来欢乐;其立德行义,能使人民为之尊敬;其行为举止,可使人民予以效法;其容貌行止,皆合规矩,使人们无可挑剔;其一进一退,不越礼违法,成为人民的楷模。君子以这样的作为来治理国家,统治黎民百姓。

【思考之一】何谓君子六事?

君子六事即: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每天都要与人接触,人人都想被人尊敬,一群独一无二的个体聚在一起,谁最终会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无外乎两点,最初的外在,然后的内在。也就是内有道德,外有威仪。这样才能成为人民的楷模。这六事是要在一点一滴的戒慎恐惧中去学修,是君子修身的基本功夫。

【思考之二】如何将君子六事运用到自己的身心之上?

君子六事,也就是君子本身的行为方式。“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就是君子将“天道仁德”贯彻于自己当下的行动之中,以礼来安顿自己,在自己的人格与行动中就有美的显现。“天道仁德”虽是不可言说的,但我们可以从自己的身体、言语和行动中去体会。也就是说,这六事不仅仅是君子对别人的方式,这种以临他人的风范,体现的是君子“至德着身,天道在怀”。

如何将此六事落实到自己的身心之上呢?必须从家庭生活细节当中,认真学习这种细心专注的精神,言行、做事、动作要细腻,说话要思考慢半拍,行动要敏捷迅速,举止要规范合宜,凡事要留有余地。动作态度,都不可以粗鲁,其核心都是提醒我们要替他人着想,常怀恭敬之心。一举一动都能想到仪规,这样的行为就“可度”,值得别人评价称度。

【思考之三】六事当中哪一件是要特别警醒的呢?

六事当中“言思可道”最值得每个人特别是我自己需时时警醒。

“言思可道”。唐玄宗注解说:“思可道而后言,人必信也。”君子说话前,要先想一下所讲的内容可不可以让人称颂传道。这是强调一个能够谨慎自己言语的人,才可以得到别人的信任。人们相信的,不可能是能说会道的人。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花言巧语可能骗得了一时,可骗不了一时。然而,过于直言快语实实在在,心里有什么说什么,不三思而后言,也可能出问题。

《论语·季氏篇》第6章,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孔子说:“侍奉君子容易有三种过失:没有轮到他发言而发言,叫作急躁;到该说话时却不说话,叫作隐瞒;不看君子的脸色而贸然说话,叫作盲目瞎眼。”这三件事三种情况,在我们身上最容易发生。如果遇到君子还好点,遇到小人就难免发生误会或争执。孔子在这里谈的是与君子交往中的言语问题。说话是一门艺术,把话说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里孔子给了我们一些有益的指导:说话应择时择人,视情况而定。

我们看孔老夫子是如何做的。《论语·述而篇》第31章记载: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孔子周游列国来到陈国的时候,)陈司败问:“鲁昭公知礼吗?”孔子说:“他知礼。”孔子走出去后,陈司败向巫马期作了个揖,请他走近自己,说:“我听说君子不因关系亲近而偏袒,难道君子也有偏袒吗?鲁君从吴国娶了位夫人,是鲁君的同姓,于是称她为吴孟子。鲁君若算得上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巫马期把此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孔丘真幸运,如果有错误,别人一定会指出来让我知道。”

这个故事的前提是:鲁国国君是周公的后代,吴王是周公伯父泰伯的后代。鲁、吴两国的国君同为姬姓,依照周礼,同姓不能通婚。但鲁昭公从吴国国君的家族中娶了一位夫人,按照惯例,国君夫人的称号应是出生国的国名加上本人姓,应该叫吴姬。但为了回避同姓,昭公为她改称号叫“吴孟子”。就此事就引起了孔子和陈司败之间的这场讨论。

孔子对鲁昭公娶同姓之女这一失礼的行为故作不知,表明了他是“为尊者讳”,不直说君主不知礼。但他的袒护行为被人指了出来,他的学生还特意告诉了他。在这种情况下,孔子承认错误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流露出磊落坦荡的君子之风。

我们看,面对别人问国君知不知礼,孔子说知礼,是为国君隐恶,而后,面对别人指责他偏袒国君的过失,不知礼,孔子说自己很幸运,感谢别人指出来。这就是会说话,他说这番话,谁听都没毛病,谁传也传不出问题来。这就是言思可道。

进退什四字成语

进旅退旅 旅:共,同。与众人一起进退。形容跟着大家走,自己没有什么主张。

出处:《礼记·乐记》:“今夫古乐,进旅退旅。”《国语·越语上》:“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也。”

进退跋疐 犹言进退两难。比喻事情无法决定,因而难以行动。

进退出处 指仕途的升迁和降职,出仕和退隐。

出处:唐·白居易《与元九书》:“进退出处,何往而不自得哉?”

进退触籓 前进后退都有障碍,指进退两难。

出处:语出《易·大壮》:“羝羊触籓,不能退,不能遂。”孔颖达疏:“退谓退避,遂谓进往。”羝,公羊。籓,篱笆。

进退触篱 前进后退都有障碍,指进退两难。同“进退触籓”。

进退存亡 前进、后退、生存、死亡。泛指各种好的与坏的处境。

出处:《周易·乾卦》:“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进退狐疑 进退两难,迟疑不决。

进退可度 指前进后退动作均合法度。同“进退有度”。

进退可否 指进升合格者,黜退不合格者。

进退狼狈 进退两难;陷于困境。

出处:《三国志·蜀志·马超传》:“阜叙起于卤城,超出攻之不能下;宽衢闭冀城门,超不得入。进退狼狈,乃奔汉中依张鲁。”

进退两端 进退两难,迟疑不决。

进退两难 前进和后退都难。比喻事情无法决定,因而难以行动。

出处:宋·李靖《卫公兵法》:“凡攻城之兵……进退又难,前既不得上城,退则其师逼追。”

进退路穷 犹言进退无路。形容处境十分困难,进退两难,无处容身。

进退履绳 前进后退均合规矩。同“进退中绳”。

进退荣辱 指仕途的迁升或降职,荣耀或耻辱。

出处:唐·白居易《答户部崔侍郎书》:“虽鵩鸟集于前,枯柳生于肘,不能动其心也;而况进退荣辱之累耶?”

进退失措 指进退两难而无法应付。同“进退无措”。

出处:宋·周煇《清波杂志》卷五:“昔之照壁后,訾相人物,指摘仪度,见其或被上官诋诃,进退失措者,莫不群笑,声闻于外。”

进退失据 前进和后退都失去了依据。形容无处容身。也指进退两难。

出处:《后汉书·樊英传》:“而子始以不訾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

进退失踞 前进和后退都失去了依据。形容无处容身。也指进退两难。同“进退无据”。

进退失所 前进后退均无容身之处。比喻处境困难。同“进退无所”。

进退失图 前进或后退都有错误。谓指挥失策。

进退首鼠 进退不定;犹豫不决。首鼠,踌躇。

出处:宋·陈亮《与应仲实书》:“又思此别相见定何时,进退首鼠,卒以其所欲求正于仲实者而寓之书。”

进退双难 比喻事情无法决定,因而难以行动。同“进退两难”。

进退损益 指增减变动。

进退亡据 前进和后退都失去了依据。形容无处容身。也指进退两难。同“进退无据”。

进退为难 比喻事情无法决定,因而难以行动。同“进退两难”。

出处:《魏书·李冲传》:“若容舟楫,必须停滞,师老粮乏,进退为难。”

进退唯谷 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是处在困境之中。形容进退两难。同“进退维谷”。

进退惟谷 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是处在困境之中。形容进退两难。同“进退维谷”。

进退惟咎 指进退两难而动辄得咎。

进退维谷 维:相当于“是”;谷:比喻困境。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是处在困境之中。形容进退两难。

出处:《诗经·大雅·桑柔》:“人亦有言,进退维谷。”

进退维亟 进退都处于危急境地。

进退维艰 进退都处于危急境地。同“进退维亟”。

进退无措 指进退两难而无法应付。

出处:明·宋濂《元史·忠义列传二》:“会西南风急,贼舟数千,果扬帆顺流鼓噪而至,舟遇桩不得动,进退无措,黼帅将士奋击,发火翎箭射之,焚溺死者无算,余舟散走。”

进退无据 前进和后退都失去了依据。形容无处容身。也指进退两难。

出处:《后汉书·樊英传》:“而子始以不訾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

进退无路 前进无路,后退也无路。形容处境十分困难,进退两难,无处容身。

出处:宋·朱熹《答刘季章》:“吾道不幸遽失,此人馀子纷纷,才有毛发利害,便章皇失措,进退无门,亦何足为轩轾耶。”

进退无门 前进无路,后退无门。形容处境十分困难,进退两难,无处容身。

出处:宋·朱熹《答刘季章》:“吾道不幸遽失,此人馀子纷纷,才有毛发利害,便章皇失措,进退无门,亦何足为轩轾耶。”

进退无所 前进后退均无容身之处。比喻处境困难。

进退无途 形容处境十分困难,进退两难,无处容身。同“进退无路”。

进退无依 指前进、后退均无所凭依。

进退消长 指增减;变化。同“进退消息”。

出处:清·魏源《〈武进庄少宗伯遗书〉序》:“君在乾隆末,与大学士和珅同朝,郁郁不合,故与《诗》《易》君子小人进退消长之际,往往发愤慷慨,流连太息,读其书可以悲其志云。”

进退消息 指增减;变化。

进退应矩 前进后退均合规矩。

进退有常 常:规律。前进和后退都有规律。

出处:《鹖冠子·泰鸿十》:“日信出信入,南北有极,度之稽也,月信死信生,进退有常。数之稽也。”

进退有度 指前进后退动作均合法度。

进退有节 指前进后退动作均合法度。

进退裕如 指前进和后退均从容不费力。

进退中度 指前进后退动作均合法度。同“进退有度”。

出处:《吕氏春秋·士容》:“客有见田骈者,被服中法,进退中度,趋翔闲雅,辞令逊敏。”

进退中绳 前进后退均合规矩。

进退迍邅 犹言进退两难。比喻事情无法决定,因而难以行动。

关于进退的成语

不知进退    不知道应当前进还是应当后退。比喻无决断。也形容言语行动没有分寸。  

进退存亡    前进、后退、生存、死亡。泛指各种好的与坏的处境。  

进退两难    前进和后退都难。比喻事情无法决定,因而难以行动。  

进退失据    前进和后退都失去了依据。形容无处容身。也指进退两难。  

进退维谷    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是处在困境之中。形容进退两难。  

进退无门    前进无路,后退无门。形容处境十分困难,进退两难,无处容身。  

进退有常    常:规律。前进和后退都有规律。  

出处进退    指出仕或隐退。  

进退无据    前进和后退都失去了依据。形容无处容身。也指进退两难。  

进退跋疐    犹言进退两难。比喻事情无法决定,因而难以行动。  

进退出处    指仕途的升迁和降职,出仕和退隐。  

进退触籓    前进后退都有障碍,指进退两难。  

进退触篱    前进后退都有障碍,指进退两难。同“进退触籓”。  

进退狐疑    进退两难,迟疑不决。  

进退可度    指前进后退动作均合法度。同“进退有度”。  

进退可否    指进升合格者,黜退不合格者。  

进退狼狈    进退两难;陷于困境。  

进退两端    进退两难,迟疑不决。  

进退路穷    犹言进退无路。形容处境十分困难,进退两难,无处容身。  

进退履绳    前进后退均合规矩。同“进退中绳”。  

成语里的比喻法度日如什么?

【不拘绳墨】:绳墨:木工用以画直线的工具,借喻法度、规矩。形容人的行为或艺术风格洒脱、豪放,超逸不羁。

【荡检逾闲】:逾、荡:超越;闲、检:指规矩、法度。形容行为放荡,不守礼法。

【迭矩重规】:规与规相重,矩矩与相迭,度数相同,完全符合。原比喻动静合乎法度或上下相合,后形容模仿、重复。

【叠矩重规】:规与规相重,矩矩与相迭,度数相同,完全符合。原比喻动静合乎法度或上下相合,后形容模仿、重复。

【度己以绳】:绳:纠正,约束。指一定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行为合乎法度。

【短垣自逾】:垣:短墙;逾:越过。自己越过短墙。旧比喻亲身违背礼制法度。

【非圣诬法】:非:讥议;圣:圣人;诬:诽谤;法:法度。讥议圣人,诽谤法度。

【风流宰相】:不拘礼节和法度的宰相。

【规圜矩方】:规:画圆的工具;圜:同“圆”;矩:方的工具。指合乎法度。

【规言矩步】:说话赶路不离规矩。比喻言行谨遵法度。

【规圆矩方】:比喻够标准,合法度。

【规重矩迭】:指合乎规矩法度。

【规重矩叠】:指合乎规矩法度。

【行必矩步】:行路一定合乎规矩。形容举止行为都合乎法度,十分谨慎。

【行不逾方】:指行动不逾越法度。

【怀刑自爱】:刑:法度。指心中有法度,办事有分寸,不做违法的事,能够自重自爱。

【纪纲人伦】:纪纲:纲法,制度;人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行为准则。封建社会中应遵守的法度纲常、行为准则。

【纪纲人论】:纪纲:纲法,制度;人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行为准则。封建社会中应遵守的法度纲常、行为准则。

【进退可度】:指前进后退动作均合法度。同“进退有度”。

【进退有度】:指前进后退动作均合法度。

【进退有节】:指前进后退动作均合法度。

【进退中度】:指前进后退动作均合法度。同“进退有度”。

【井井有法】:有条理、有法度。

【矩矱绳尺】:矩、矱、绳、尺,为画方形及直线时的工具,引申为规矩,法度。

【匡正纲纪】:指纠正法度。

【柳骨颜筋】:唐·柳公权的书法骨力遒健,结构劲紧;颜真卿的书法端庄雄伟,气势开张。后因以之称其书法的字体和法度。

【明罚敕法】:罚:刑罚;敕:整饬。严明刑罚,整顿法度。

【谋图不轨】:图谋:暗中策划;不轨:越出常轨,不守法度。谋划越出常规、法度之事。

【纳民轨物】:纳:容纳;民:老百姓;轨:法度;物:器物。指将百姓纳入遵守法度、惜用器物的正道。

【上下有节】:节:节度。不论职位高低都有法度约束。

【守文持正】:守:遵守;文:法度;持正:坚持正道。指遵守法度,坚持正道。

【贪贿无艺】:贿:财物;艺:标准、准则,引伸为法度、限度。贪求财物没有限度。指反动的统治阶级无限制地搜刮民财。

【贪墨败度】:贪图财利,败坏法度。

【贪欲无艺】:欲:欲望;艺:标准、准则,引申为法度、限度。贪求财物的欲望没有限度。指反动的统治阶级无限制地搜刮民财。

【天地经纬】:指天地间理所应当、无可非议的道理。引申为以天地为法度治理天下。

【天经地纬】:①指天地间理所当然、无可非议的道理。②引申为以天地为法度治理天下。

【图谋不轨】:不轨:越出常轨,不守法度。谋划越出常规、法度之事。

【图为不轨】:图:企图;轨:常规,法度。谋划进行违犯法纪的活动。

【阴谋不轨】:轨:法度;不轨:不遵守法度。指暗中谋划叛乱。

【应规蹈矩】:应:顺应;规:圆规;蹈:履行;矩:角尺。夫和矩分别是定圆和方的标准工具,借指礼仪、法度。指谨遵礼法,不越分寸。

【有典有则】:典:法则;则:准则。指有法可供依据的准则或法度。

【逾闲荡检】:逾、荡:超越;闲、检:指规矩、法度。形容行为放荡,不守礼法。

【玉圭金臬】:比喻重要的准则或法度。圭,观测日影的仪器;臬,靶子。金玉言其贵重。

【折矩周规】:犹循规蹈矩。指举止合乎法度。

【重规迭矩】:规与规相重,矩矩与相迭,度数相同,完全符合。原比喻动静合乎法度或上下相合,后形容模仿、重复。

【重规累矩】:指前后相合,合乎同样的规矩法度。亦比喻因袭、重复。

【重规沓矩】:指前后相合,合乎同样的规矩法度。亦比喻因袭、重复。

【重规袭矩】:指前后相合,合乎同样的规矩法度。亦比喻因袭、重复。

【左程右准】:程:章程,规程;准:准则,标准。合乎章程准则。比喻所作遵循法度。

【左建外易】:用不正当的手段建立威权,变革法度。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