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四世》主要讲了什么?
《亨利四世》是英国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所著历史剧的作品,分上、下篇,写于1597~1598年。
15世纪初,英格兰在亨利四世统治下,国家多故,风雨飘摇,内忧外患,争战不休。诺森伯兰伯爵曾扶助亨利四世登上王位,他居功自傲,对国王使出君主的威严大为不满。他和华斯特勾结摩提默和葛兰道厄,阴谋策划反亨利四世的叛乱。与此同时,太子哈利好像不求上进,行为放荡,整日鬼混。叛乱爆发,亨利四世的王军与诺森伯兰伯爵的爱子潘西的叛军在索鲁斯伯雷相遇,结果国王的人马彻底击溃了叛军。接着又平定了一场叛乱。接二连三传来胜利的消息,这时亨利四世却一病不起,弥留之际他对太子的品格深感不安,但太子表示一定要洗心革面,用超乎一切的努力保住王冠。亨利四世驾崩,亨利五世一改年轻时的荒唐,变成了一个圣明的君王,太平盛世亨利五世王朝即将开始了。
作品既赞扬了亨利四世维护国家统一的业绩,又揭露了他非法篡夺王位的罪过。而且还将广阔的社会生活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的生动画面。作者刻画人物性格形象、生动。
莎翁的历史剧《亨利四世》的故事概要
英国戏剧家W.莎士比亚的历史剧 。大约1596年首演,分为上下两篇,取材于霍林舍德的《编年史》和一部叫《亨利五世的辉煌胜利》的旧剧。剧中两条情节线索交织在一起,主线写亨利四世的平叛业绩;副线写亨利王子与福斯塔夫一伙鬼混,后来改邪归正,成为英明君王的成长过程。剧中最有光彩的人物是福斯塔夫,他的出现总是伴随着令人发噱的喜剧性场面。他和他的一伙在剧中构成一幅丰富生动的社会画面,给主要人物提供了五光十色的活动背景。
莎士比亚的《亨利四世》描写了哪些内容?
《亨利四世》的主题不仅体现在国王与太子的行动以及国王与贵族的战争中,而且和广阔的社会生活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剧中描写了宫廷和贵族城堡中的生活,公路上的抢劫,政府的搜捕,四乡的征兵骚扰,官吏的无情压榨和层层敲诈,农民和手工艺人的失业贫困,以至酒店、妓馆的情景,构成了一幅16世纪英国动荡社会的生动画面。这一“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的核心人物是福斯塔夫。他是个破落骑士,是一批流氓的首领,倚仗他和太子的亲密关系,招摇撞骗以至打家劫舍,无恶不作。在战场上,他保持一种“有分寸的勇敢”,为了苟全性命,不惜装死并进而虚报军功。他躯体肥胖,自己看不见自己的膝盖,他走过的地方,贫瘠的土地象涂上一层猪油。他是个酒色之徒,他的谋生本领是吹牛、欺骗、诡辩、顺风转舵、趁火打劫、浑水摸鱼,他唯恐天下不乱。对于被抓的壮丁,他毫无同情怜悯之心。他出身封建阶级,但对于这一阶级视为最珍贵的品质——荣誉,则弃之如敝屣。他的生活理想只在声色口腹的享乐。福斯塔夫正是封建关系解体时期“无衣无食的雇佣兵”和“冒险家”的典型形象。但莎士比亚也十分欣赏他的机智,以同情的笔调写他被摈弃之后在悲愤中默默无闻死去的情景。这种矛盾态度统一于作者的资产阶级世界观。
《亨利四世》表达了莎士比亚对哪些事情的批判?
《亨利四世》是莎士比亚最有代表性的历史剧,写出了封建制度没落的趋势,表现了作者对封建割据局面的批判,并形象地描绘了如何通过道德改善而产生理想君主的过程。亨利四世以封建的血腥方式篡夺了理查二世的王位,不仅自己日夜良心不安,而且由于不得人心,给野心勃勃的贵族造成借口,他又和封臣争夺俘虏,引起叛乱。莎士比亚认为封建主之所以跋扈,敢于同王权较量,根源在于君主。他认为亨利四世、五世、六世以至理查三世100年的混乱根源于亨利四世的行动。另一方面,莎士比亚又看出封建贵族的没落,他们傲慢、迷信,彼此各谋私利,不能团结一致,只能被国王击败。贵族青年飞将军代表封建贵族的新生一代,为了维护贵族“荣誉”和利益,敢于赴汤蹈火,但勇而无谋,终于战死。贵族“荣誉”在太子的流氓伙伴福斯塔夫口中更是受到百般奚落。剧本令人信服地表明,整个封建制度已经不成气候。但作者认为英国这个“患病的躯体”只要有“良言和少许药物”还是能恢复健康的。亨利四世自始至终要去耶路撒冷忏悔自己的罪孽,亨利五世则改邪归正,由一个浪子转变为英明君主,表现了作者对于道德改善所寄予的幻想。
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亨利四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怎样的?
《亨利四世》是莎士比亚历史剧的代表作,以历史剧与喜剧平分秋色而著称,也为后来的历史小说开创了先例。剧中创造的福尔斯塔夫形象,不仅是英国文学中滑稽人物的鼻祖,也是世界文学中创造的第一个最完美、最深刻、成就最高的喜剧角色。法国批评家夏多布里昂说莫里哀与莎士比亚“两人分占了欢笑和悲痛的王国”,其实,这一荣誉都应归莎士比亚所有。